四分律》(梵語Dharmagupta-vinaya,義爲法藏部毗奈耶律),又稱《曇無德律》、《四分律藏》,共有60卷。原為印度優波崛多後的曇無德部(法藏部)所傳的戒律[1]。為五部廣律之一。


初期佛教

最初僧伽
 大眾部
 ├ 一說部
 ├ 說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聞部
 ├ 說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說一切有部
  ├ 說轉部
  └ 經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別說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飲光部
  └ 赤銅鍱部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簡介

曇無德是「法藏部」的梵文音譯,《四分律》由四部分構成,初分為比丘戒,共21卷;第二分為比丘尼戒和二十犍度中的前三個半犍度,共16卷;第三分為安居自恣等法,包括皮革犍度等十四個半犍度,共12卷;第四分為房舍等雜法,包括房舍犍度、雜犍度及五百集法、七百集法、調部毘尼、毘尼增一,共11卷。四分律出自曇無德部,原為印度上座部系統法藏部所傳之戒律,故稱曇無德律。[來源請求]

傳承

相傳佛滅後,優波離尊者結集律法,分八十次誦出根本律制,再傳迦葉、阿難、商那和修、末田地、優波崛多等五大尊者。佛滅約百年,法正尊者用上座部律藏中之契同己見者,採集成文,前後四度結集,分為四夾,所以稱四分律。[2]僧祇律》後記說「優波崛多後遂有五部名生」。後由佛陀耶舍竺佛念於長安共同譯出。[3]

影響

《四分律》是中國所譯律本中流傳最廣的佛教戒律。中國所謂律宗,實指四分律宗。北魏時,慧光律師判此律為大乘,唐代道宣律師亦主張《四分律》通於大乘,且在《羯磨疏》裏找出五種理由來證明其說,更進一步建立三學圓融無礙說。唐代武德九年(626年)六月,道宣撰有《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

二十犍度

四分律的內容巨細靡遺。例如用藥規定:五比丘請問佛陀該服用何藥,佛陀說有病,允許服用腐爛藥,為藥店裡丟棄不用的藥。至於其他的藥物還有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非時藥又分八種漿:梨漿、閻浮漿、酸棗漿、甘蔗漿、蕤果漿、舍樓伽漿婆、樓師漿、蒲桃漿。[4]七日藥又稱五種藥,指酥、油、蜜、生酥、石蜜。盡形壽藥是指中罽沙者,根、莖、葉、花果罽沙。

《四分律》中共有二十犍度

  • 受戒犍度
  • 說戒犍度
  • 安居犍度
  • 自恣犍度
  • 皮革犍度
  • 衣犍度
  • 藥犍度
  • 迦絺那衣犍度
  • 拘睒彌犍度
  • 瞻波犍度
  • 呵責犍度
  • 人犍度
  • 覆藏犍度
  • 遮犍度
  • 破僧犍度
  • 滅諍犍度
  • 比丘尼犍度
  • 法犍度
  • 房舍犍度
  • 雜揵度

引用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