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教是對藏傳佛教的一個不標準的民間稱呼。喇嘛藏語བླ་མ威利轉寫bla-ma藏語拼音lama)一詞原是對西藏藏傳佛教僧侶或上師的尊稱,如達賴喇嘛標準藏語ཏཱ་ལའི་བླ་མ་,藏語拼音:Dalai Lama)。不過,喇嘛教這個稱呼在藏語中和學術界被廣泛認為是一個輕蔑語或貶義詞(即暗示這種宗教是喇嘛捏造,而非佛教)[1][2]中國或相關當局打算棄用這一詞,「目前多採用藏傳佛教代稱喇嘛教」[3]

詞語釋義

喇嘛,音譯自藏語bla-ma、lama,藏傳佛教術語,意為上師上人,為梵文Guru的譯名。為對佛教僧侶之尊稱,長老、上座、高僧之稱號。中文( 漢文)喇嘛教一詞來源於「喇嘛」一詞,西藏佛教是由顯入密的大乘佛教,密教依止師尊第一,故被外人稱為喇嘛教。有證據顯示歐洲語言中「喇嘛教」(德語:Lamaismus;英語:lamaism)一詞來源於漢文。[1]

歷史上,「喇嘛教」一詞被用來描繪:

歷史源流

唐代以前未見西藏佛教於中國史籍。其地原有一種薩滿信仰,藏人稱為苯教(Bon)。到藏王松贊干布時,先與尼泊爾公主通婚,再娶唐之文成公主,兩位公主始將佛法經像,隨往西藏,藏地始聞佛教正法。西藏亦派人至印度學習梵文、求佛經,歸而仿梵文而造藏字,並翻譯佛經。當時佛教雖在藏王及藏后之提倡下,實際影響不大,所譯寶雲、寶篋等經,今亦無傳。當赤松德贊(743年~797年)在位時,從印度請來持律比丘二十人,派藏族才俊子第,赴印度求法,佛教事業繼起有人。西藏佛教於此時真正建立,由顯入密。

元朝開始,藏傳佛教隨蒙古入侵者傳入中原,漢人習慣上以喇嘛來泛稱所有的藏傳佛教僧侶,藏傳佛教因此也被稱為喇嘛教。中文之中「喇嘛教」一詞現在可查的最早出現在明代張居正所撰北京番經廠碑文中。[3]清朝,漢人用於將藏傳佛教從漢傳佛教中區分出來。[1] 有觀點認為,漢人用一個新教名來區分與漢傳佛教相同,但是在中國藏蒙等少數民族地區流行的佛教「並不確切」,因為相同的標準並沒有用於稱呼漢傳佛教中不同的派別。[5] 這樣的稱呼就意味着他們的宗教不應當稱作「佛教」,是喇嘛捏造。[1] 這個稱呼還意味着藏傳佛教與印度佛教的斷裂。[2]

歐洲文獻裡,1822年在德國博物學家比德·西蒙·帕拉斯(Peter Simon Pallas)的報告中第一次出現「喇嘛教」一詞[1]。書中提及「喇嘛的宗教」和「喇嘛教的信條」。1825年,雷姆薩(Jean Pierre Abeil Remusat)在他的《論喇嘛教的起源》中,使用了「喇嘛教的」術語。歷史上一些包括黑格爾[1]喬瑪[6]斯文·赫定[7]安德烈亞斯·格魯施克[8]韓素音[9]在內的西方和西藏學者都曾經用過這個詞。

注釋

參考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