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秋節,又稱八月半、八月節,中秋節為華人秋報祭祀的傳統節日之一,古代社會有春祈秋報之風俗,由於春天耕耘,到了秋天便是秋報的社祭,該節日隨著漢族移民的移入而被流傳至臺灣,演變至今,台灣漢族民間信仰相傳「社神」伯公、土地公(福德正神) 農曆八月十六日成道聖誕[1],每屆八月十五便會祭祀庇佑土地合境守護神土地公。是日亦是太陰星君、月老星君誕辰,因此家戶信眾亦會舉行中秋例祭,酬謝神明[2]。
中秋祭祀
祭拜土地伯公時,人們會備妥牲禮、瓜果[3]、月光餅、菜粿、月餅、柚子與花生麻糬[4]外,還會準備米粉、芋頭(米粉芋)等重要祭品。台灣俗語稱:「食米粉芋,予囝孫好頭路」(臺羅:tsia̍h bí-hún ōo ,hōo kiánn-sun hó thâu-lōo ),除了感念神明庇佑豐收外,還有祈願子孫仕事順利之意味。祭拜土地公、神明、地基主與祖先,時間與供品形式依照奉祀對象而有小異。此外,農人亦會在田頭安奉「土地公拐」,象徵本境由土地公拄杖巡視,得以攘除不祥、庇佑農事,而北台灣多於端午設置,而南台灣則在中秋。
中秋夜裡,婦孺會祭拜太陰娘娘即「月娘」。人們會擺設「香案」,供上鮮花、中秋糕餅、素果或化妝品等,燃金祝禱祈求美貌、姻緣及庇佑孩童平安。
料理食事
| |
| |
依據《臺灣府志》叢書記載,反應古代中秋時興習俗與當代無異:
“ | 中秋祭當境土地,張燈演戲,與二月二日同,春祈而秋報也。士子宴燕賞月。制大月餅,名為「中秋餅」。朱書「元」字,擲四紅奪之,取秋闈奪元之兆。山橋野店,歌吹相聞,謂之「社鼓」。[5] | ” |
「月光餅」又稱「中秋餅」或「狀元餅」或「團圓餅」,即為台灣傳統中秋糕餅。舉凡在中秋節這天,圓形的食物或糕餅皆可作為「月光餅」上供。故各地又衍伸出宜蘭「菜餅」,南台灣「麻糬餅」、「香餅」、「蕃薯餅」、北台灣「肉餅」、「台灣大餅」、「狀元餅」、新竹「竹塹餅」、台東「封仔餅」[6]、客家「月華餅」、澎湖「冬瓜糕」等種類。月光餅是中秋重要的祭祀供饌與應景食物,舊時月光餅尚非現代概念的月餅[7],受近代日治時期工業化、戰後移民文化、美援麵粉引進與產業現代化,逐漸融匯成現代台式月餅文化。[8][9]。
古代台灣科舉士子亦會玩一種名為「博餅」的遊戲。對弈與賭戲常為賞月的娛樂之一,加上八月十五為古代「秋闈」鄉試日子,人們會在餅上寫著紅色的「元」字。此時只要擲骰子擲出四、五紅點者便被認定為「取秋闈奪元」的吉兆,故月光餅又名「狀元餅」。
“ | 碧天雲淨水煙微,砧杵無聲一鏡飛,畫餅香中人盡醉,嫦娥親見奪元歸。 | ” |
現今最早明確描述「博餅」習俗的漢文史料,記載於1685年蔣毓英修《臺灣府志》與1741年間御史張湄的風物詩《中秋》中[10],各地如台南安平[11][12]、彰化鹿港[13]、嘉義鹿草[14]與南崁五福宮皆有流傳。台灣進入日治時代科舉制度結束、博餅習俗漸衰甚至消失,惟「狀元餅」一詞流傳,近代復興[15]。現以登錄法定民俗金門博餅具代表,內涵多以國姓爺傳說為主。
台灣「中秋糕餅」種類大致可分為傳統月光餅範疇的粿、糕、膨餅,與當代月餅等類型。[16]。糕餅除了用於四時節慶祭祀外,古代台灣社會已有互贈糕餅賀節之禮俗,舊時書院或書房的先生也會贈送糕餅給學生時,而學生需以紅包回禮。現代社會,月餅口味造型各具特色,傳統「糕仔潤」的鳳梨酥、芋頭酥等糕餅亦演變為中秋節禮,蔚為「月餅景氣」[17][18][19]。家人親堂、鄰里或公司行號間餽贈月餅、禮盒與禮金用以賀節。
柚子為中秋代表的盛產水果,又與「佑」同音、亦諧音「祐子」而廣受青睞。常用於祭祀、餽贈與觀月會時品嚐,兒童還會頭戴「柚皮帽」嬉戲遊藝。相傳土地公喜愛麻糬,供上麻糬可以黏住土地公的鬍鬚[20]、沾黏財富與福氣。祭拜土地公時除了柚子與甜料外,亦會準備台式花生麻糬以祈好運。馬祖流行「繼光餅」,而金門則會慣以「番薯芋」、「金瓜粿」或製成「九豬羊仔粿」用來祭祀神明[21][22][23]。
台灣花蟹、三點仔與紅蟳等秋蟹肉質滋美,西濱地區流行中秋節前吃公蟹膏、中秋節後吃母蟹黃。中秋富涵「月圓人團圓」寓意,村莊時值水鴨(台灣菜鴨或番鴨)成熟期與入秋,傳統社會或有為烹煮火鍋圍爐過節,今高雄美濃地區仍有食「水鴨公」火鍋的風俗[24][25]。
1970年代,隨著工商社會發展與戶外遊憩興起,逐漸形成烤肉風氣。台灣中秋節烤肉文化有多種的起源說,各式主張眾說紛紜;隨著電視「一家烤肉萬家香」廣告,如今普遍於中秋假期團聚烤肉。
風俗娛樂
中秋是夕夜裡張燈結彩、皓月之下全家人團聚品嚐月光餅、柚子,或吟詩對弈來慶祝月圓即為「觀月會」[26],又稱「賞月」。
中秋夜裡,詩社與書院書生齊聚結社,設宴吟詩。民間或懸掛燈籠舉行燈謎會,古安平地方尚有燃走馬燈習俗。為乞求長壽,傳說處女在中秋夜裡越晚睡,能使父母延年益壽。舊時尚賭文化風行,人們為度過中秋長壽夜,又時興賭博,故又延伸出「博中秋餅」、「博狀元」文化。
中秋夜裡婦孺在戶外庭院設置香案圓桌、燃燭鳴砲,朝向太陰娘娘祭拜祈求姻緣與子息,稱為「拜月」或「祭月」[27]。
中秋偷俗與元宵夜相同:秋夕夜裡,未婚男女「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跳菜股娶好某」,在田中偷拔瓜菜 (結束需當場丟掉),或跳過一股股的田畦,得以嫁得好夫婿或娶得好新娘。舊時男女授受不親,菜園的中秋餘興正好為擇友社交場合。
農曆八月十五為月老星君誕辰,適婚男女祈求姻緣、桃花之時機。古代社會偶有束縛使擇偶方式受限,豪門千金的姻緣之事或歸諸於天命來牽成,選擇在中秋節時搭高樓、結紅彩,舉行「拋繡球」擇友。
傳說婦女在元宵或中秋夜時,在神明前燒香默禱所求的事宜、請示神明出行方向後,用路人交談的第一句話或字句為靈感,來占卜吉凶。假如返家後擲筊為聖桮,代表答案正確,若反之則需繼續往前走。故又稱之「聽響」或「聽口彩」。
除了聽香暗卦外,民間曾流行許多起乩術[註 1] ,如取竹椅、掃帚、土地公拐等器物來舉行包括:以未婚少女為主的「觀椅姑」、籃仔姑、少年為主的「觀箸神」、兒童為主的「觀掃帚神」,乃至「觀水雞仔神」、「觀扁擔神」或「觀四腳神」等問卦儀式。出乩的咒令或口謠,依不同「器物神」有著各自的神秘與禁忌[28][29]。
燈謎又稱燈猜會,古代詩人墨客興於中秋夜裡「張燈射虎」、吟詩作對。傳統將謎語以書條張貼或懸於花燈上,人們藉由「謎面」來猜射燈籠上的「謎底」;若猜中則擊鼓三面、贈與獎品,猜錯則敲鼓緣[30]。日治時期民間為了傳承文化,各地文人、詩社紛紛設立「燈謎部」,爭相揭謎,除了報章雜誌亦會刊載謎語賀節、市面更有謎書流通。許多詩社亦擇中秋節結社[31][32],包括第一個女性詩社芸香詩社、台南鯤瀛詩社等。此外「聯吟會」、「賞月宴」或「觀月會」亦是文人墨客的秋夕雅興。
籃籗會[註 2]、籃筐會[註 3]或籮筐會[註 4]。乃源於岡山地處鳳山與府城之交通要衢、又臨彌陀、永安與山區部落之輻輳點[33],昔日來自雲嘉南的貨主常齊聚阿公店趕集,而又因墟場交易以籮筐、竹籃、竹椅、扁擔、竹畚箕等竹類農具民藝品為主,故稱為「籃籗會」或「籃筐會」。
“ | 隣近鄉村,需用之人,皆出而爭購。商品最多者,為竹編類家具,次農具黃麻等。十一日自午前八時起各商雲集,至十時頃,各種商品重疊於街路兩邊,堆積如山。人山人海,幾至無立錐餘地。 | ” |
隨著產業開化,日治時代中葉與戰後初期,逐漸出現如塑膠與紡織商品等物品。據台灣日日新報記載,燕巢角宿天后宮及苓雅聖公媽廟等地亦曾有籮筐會蹤跡[34],如今岡山籮筐會成為南台灣最大、全台唯一保留傳統農業社會趕集舊慣的活動[35][36]。
古代社會對於大自然的天象異變往往戒慎恐懼,特別是「月食」現象更視為凶兆。月球軌道隨著季節變化不斷移動,亦會產生薄蝕變化。若中秋夜烏雲蔽月無法賞月,民間相傳為「天狗食月」,會聚集起來敲鑼弄鈸,驅趕天狗拯救月娘。若家中沒有鑼鼓,銅鼎、臉盆也可以拿來敲擊。俗語「破鼓罔救月」即形容趕天狗的民間遊戲[註 5][37] 。
古時農閒時分,傳統村莊或廟宇會設宴食福、演七子班戲感謝秋收,或搭高架盪鞦韆來禳災度節[註 6]。又以礁溪協天廟、蘇澳福德正神廟擇中秋節舉辦鞦韆賽會。
由於時值秋收時節,地主是否繼續將土地租給佃農來耕墾,多以中秋節為基準來口頭告知。古代農事租佃契約口頭為憑,為能繼續租佃土地、佃戶照例於中秋送餅贈禮給予地主。戰後土地改革,不合理的農佃制度才廢止[38]。
馬祖南竿鄉仁愛村於中秋時將磚頭推疊成一座座預留火孔的圓塔後,放置可燃廢棄物於塔中 (除舊佈新),再紛紛投擲火種進入塔中。投中者能帶來好運。現今結合疊塔祈福、扭白丸、團圓宴、踩街游藝等極富特色的文化行旅,國軍駐軍亦不時共襄盛舉。
東莒與西莒地方又流行中秋夜打野狐,又稱「逐野貓」(狐妖)。由男性、兒童手持瀝青火把,女性執燈籠,在「打狐聲」的傳統鼓吹隊的引領下,口喊「野貓火燒著」訣令、一邊繞巡村莊而行,並在終點將火把投入火堆或燒塔中。野狐除了代表妨害農作的狐狸,也代表無形的妖邪,祈以神火之力驅散黑暗與穢氣,並為村落帶來好運。[39] [40]
博餅、搏餅(跋餅/pua̍h-piánn)為金門的中秋夜的傳統娛樂。起源有「國姓爺說」[41]、「秋闈說」[42]、「占卜說」[43]等主張。習俗為人們在中秋餅上寫著紅色「元」字,準備六顆骰子,只要擲出四、五紅點者便被認定為是「取秋闈奪元」的吉兆。故又稱為「會餅」或「餅金」。參與者只要擲骰子擲出四、五個紅點者便被認定為「奪元」吉兆,勝負依序為六普、狀元、對堂、三紅、四進、二舉、一秀[註 7]。金門博餅有鼓勵士子考取功名、奪取狀元之意涵,流傳近三百年[44][45]。
祭典
農業社會除了首重社神土地公 (福德正神) 外,岩石的堅硬與巨大、樹木的繁茂根深同被賦予神性,自然被人聯想為土地豐收富饒、健壯硬朗,與「社神顯化」、「化胎」的象徵。尤其土、木、石、林的關係本密不可分,亦為社祭信仰的一部分[46]。
民間常見的石頭公與大樹公除了鎮守地方外,同時是兒童的守護神。古代水土多瘴癘災亂[47]、醫術不彰,嬰兒易早夭;故民間有認石頭公與大樹公作契子、結綰絭 (掛貫) 的習俗[48]。各地掛貫、換貫時間不等,皆祈禱神石、神樹的超凡性,保佑兒童度過關煞、好教養。
由於台灣溪流具有河身短、坡陡急流、易改道等特徵;加上西濱地區地勢地窪,豐水枯水期流量變化劇烈,遇強降雨、汛期或颱災往往溪水暴漲、洪水氾濫或海水倒灌,各地均有拜溪王之俗,如桃園縣急水溪中莊仔拜溪、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49]、雲林縣二崙鄉[50]等地有祭拜「濁水溪王」、「拜溪墘」[51]、「拜堤防」或「石敢當」等祭典。其中又以濁水溪流域的水崇拜祭儀為盛[52]祈以豐盛供品祭拜天地、溪王,並為沿岸鬼神普渡慰靈,保佑村莊安寧[53]。
步入農曆八月各地開始奉祀宗廟家祠,每年春秋二大祭又以「秋祭」最為隆重。彰化節孝祠[55]為全台現存唯一獨立設祠的節婦烈女之祠堂[56]。每年逢春秋兩祭,節婦烈女其後裔齊聚一堂祭祀先祖。從秋節開始乃至重陽、冬至,全國各大氏族或祭祀公業[57]開始主持宗廟祖祠的合族祭祀與「蒸嘗」(即分紅)[註 8][58]
秋旬上丁日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公之釋奠秋季祭禮,又值八月十五「秋闈」民眾自古就有拔取太牢智慧毛的習俗。
當今台灣並行「雅樂十三音」與現代復制的「大成樂章」制度。古時台灣文廟釋奠均採取原始十三音聖樂。1970年代除台南孔廟外,全國紛紛重訂祭祀禮樂與服制儀軌[59],以首善的台北孔廟為觀瞻[60]。台南孔廟以成書院保留僅存最古老雅樂儀軌,登錄列為法定民俗[61]。台南府城祀典武廟亦以三獻佾舞舉行武聖釋奠秋祭[62]。
鄉土民俗
全台各地流傳著許多獨特的鄉土風俗。以下謹列出具代表之民俗。若為法定無形文化資產,均使用原登錄之名稱。
名稱 | 寫真 | 種類 | 概述 | 所在地 | 文資登錄 |
---|---|---|---|---|---|
中秋土地公拐 | 民俗 | 是一種安插於田邊或路邊的竹、蘆葦桿,形制大致為長約三尺、剖開頭段夾入榕枝、金紙並橫插三枝清香的厭勝物。象徵有土地公管轄農事,袪除災害、保佑豐年。象徵土地公拄著拐杖幫忙巡田水。臺灣北部農人多於端午節,中南部多於中秋節[63]。 | 台灣中部、南部 | ||
三角湧迎尪公遶境 | 儀式、祭典、節慶 | 三峽先民墾拓不易,時遭逢疫病與族群衝突。故先民奉祀原鄉守護神,祈求以神力庇佑鄉里、調解原漢衝突並驅除採茶蟲害。正月迎祖師、八月迎尪公 (保儀尊王) 寓意整年平安。範圍涵蓋今日的三峽區、鶯歌區、樹林區柑園、桃園大溪區中莊。[64] | 新北市三峽區等傳統七股聚落 | 市定民俗 | |
三灣石母祠祭祀 | 三灣鄉一帶的信眾為求小孩平安成長有供奉石母娘娘之習俗。時值中秋節廟方會給小孩一枚古銅錢,以紅線串起綰絭做為護身符配帶,以示認石母娘娘作契子得以平安健康成長。 | 苗栗縣三灣鄉等地 | |||
彰化節孝祠秋祭 | 興建於 1887 年的「彰化節孝祠」,共入祀中部地區462名節孝烈婦之神位。每屆秋祭,均由市長主祭與節婦烈女之家族後人等行三獻禮,以弔念、追慕先人的節義與孝行。 | 彰化市 | |||
濁水溪溪王祭 | 民俗、宗教 | 大城台西村拜溪王習俗,最早可追溯至1898年之戊戌大水災[註 9],或1920年的農曆7月16日B091號颱風。嚴重風災使濁水溪暴漲、海水倒灌,台西村遭遇生存危機;顯榮宮主祀的五府千歲顯靈,衝入濁水溪「撩溪」化解。故此後農曆7月16日就成了村民於「下海墘堤防」拜溪王之日。[65][66] | 彰化縣大城鄉 | ||
崙背水汴頭澹仔火迎暗境 | 水汴頭崇賢寺「迎暗景慶中秋」原古代先民為防禦盜賊侵擾,夜裡於「隘丁寮」執火把「顧更」的守衛儀式;如今演變為「中秋節迎暗景」火把遶境的活動。[67] | 雲林縣崙背鄉 | |||
竹山林圯埔迎暗景 | 古代斗六街、林圯埔街皆有舉行演劇秋報酬神之儀式[68]。竹山老街擇中秋節旬之夜中,舉著竹管仔火把迎接本土福神遶境。古代水沙連堡地區為台灣竹產業、造紙產業之重鎮,鄉民與信徒舉竹管火把夜巡暗訪之俗應運而生。 | 南投縣竹山鎮 | |||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 | 信仰 | 秋旬上丁日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釋奠秋季祭禮。又值八月十五秋闈,民眾自古就有釋奠祭禮後爭相拔取太牢智慧毛的習俗,以求孔子公庇佑奪元。台南孔廟以成書院保留全國僅存唯一、最古老的「雅樂十三音」聖樂儀軌系統。 | 台南市中西區 | 市定民俗 | |
埤仔頭鎮福社分新丁粿 | 民俗 | 有別於全台新丁禮俗多於元宵進行,鳳山縣舊城北門緣於農曆八月竣工,鎮守角頭廟「埤仔頭鎮福社」即擇中秋行例祭。只要生新丁或男嬰,民眾就會肩挑新丁紅龜粿答謝土地公添丁賜福。亦有信眾會向值年爐主多繳丁口錢,以望盼神明收到疏文後,來年會補上不足的丁數,讓家中添新壯丁。鎮福社轄下兩里,故新丁粿規模盛大。 | 高雄市左營區 | ||
岡山籃籗會 (籃筐會) |
民俗 | 「籃籗會」乃源於岡山區南北鄰接鳳山與府城、西通彌陀與永安之海陸商業輻輳,昔日來自雲嘉南的貨主齊聚市仔趕集、墟場交易為以竹類民藝品為主,如:竹籠、竹籃、竹椅、扁擔、竹畚箕等農家用具等,故稱為「籃籗會」(Nâ-á-khah-hōe),或岡山籃筐會 (Nâ-á-khing-hōe)。[69][註 10][70] | 高雄市岡山區 | ||
岡山壽天宮義民秋祭 | 民俗 | 古代阿公店地方治安不佳,時有盜匪侵擾。岡山人供奉因保鄉衛民,與盜匪搏鬥犧牲的英靈入義民廟陪祀,以資感念。農曆九月十五則為義民爺生,日治時代之義民祭典尤為盛大。 | 高雄市岡山區 | ||
美濃水鴨公食俗 | 民俗 | 中秋富涵「月圓人團圓」寓意,村莊時值台灣菜鴨或番鴨 (水鴨) 成熟期與入秋,傳統社會或有為烹煮火鍋圍爐過節,今高雄美濃地區仍有食「水鴨公」火鍋料理食俗。 | 高雄市美濃區 | ||
礁溪中秋盪鞦韆 (幌鞦韆) |
民俗 | 古時農閒時分,傳統村莊或廟宇會設宴食福、歌仔戲演劇感謝秋收,或架「中秋棚」盪鞦韆踢鈴鐺來禳災度節、交誼同歡。礁溪鞦韆架採五峰旗山之巨杉,由鞦韆師傅黃文夫師傅帶領團隊共同搭建。[71][72][73][74] | 宜蘭縣礁溪鄉 | ||
員山結頭份大樹公 | 「結頭份大樹公」為樹形巨大的台灣原生種茄苳樹,因樹形巨大被信眾認定為系社神顯化的神樹,故成信仰中心,村民慣習以自己給大樹公當義子以祈與神樹一樣勇猛健壯。每年農曆8月15日中秋節信徒供奉四色金及月餅前來祭拜並「換絭」,直至小孩年滿16歲為止。[75] | 宜蘭縣員山鄉 | 文化景觀 | ||
頭城貓將軍例祭 | 相傳1875年間,有一貓妖 (或山貓精) 在頭城福德坑為害鄉里、散播疫病。村民建「天神宮」奉祀貓妖隨即升格地方守護神,即今日之「福德坑將軍廟」。例祭擇定於中秋節。[76] | 宜蘭縣頭城鎮 | |||
金門中秋博餅 | 節慶 | 八月十五為古代鄉試日子,金門流行在中秋餅上寫著紅色「元」字,並準備六顆骰子,只要在碗公中擲出四、五紅點者便被認定為是「取秋闈奪元」的吉兆。以期鼓勵士子考取功名、奪取狀元之寓意。 | 金門縣 | 縣定民俗 | |
馬祖鐵板村燒塔 | 馬祖南竿鄉仁愛村於中秋時將磚頭推疊成一座座預留火孔的圓塔後,放置可燃廢棄物於塔中 (除舊佈新),再紛紛投擲火種進入塔中。投中者能帶來好運。現今為中秋極富特色的文化行旅,國軍駐軍亦不時共襄盛舉。 | 連江縣南竿鄉 | |||
馬祖提燈打野狐 | 東莒與西莒又流行中秋夜打野狐,又稱「逐野貓」(狐妖)。由男性、兒童手持瀝青火把,女性執燈籠,在「打狐聲」的傳統鼓吹隊的引領下,口喊「野貓火燒著」訣令、一邊繞巡村莊而行,並在終點將火把投入火堆或燒塔中。野狐除了代表危害農作的狐狸,也代表無形的妖邪,祈以神火之力驅散黑暗與穢氣,並為村落帶來好運。[77] [78] | 連江縣莒光鄉 |
註釋
參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