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仁里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上海租界建造的里弄。當地曾經有一些錢莊[1]

Thumb
1913年(民國二年六月),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實測上海城廂租借圖》上的興仁里位置。

背景

里弄最早出現在上海的南市(老城廂)區域裡。從明弘治十七年(1504)開始,歷代《上海縣誌》都有詳細的記載,並記錄了這些街坊里弄的出現過程。到了清嘉慶年間,上海老城廂內的街巷,已達到了60多條[2]

上海里弄大批出現,是在上海開埠後的北市(租界)內。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幾年後,因太平軍與清軍在江南激戰,江浙一帶的富商和百姓逃入租界區。據統計,1860年英美租界裡, 華人已達30萬,而二年後竟增至50萬。西人於是興建大批房屋,以供給華人居住[3]:15

大約在清同治九年(1870年)左右,由於木板式里弄住宅極易燃,被租界當局逐步拆除,房地產開發商開始建造磚木結構的石庫門里弄住宅。石庫門裡弄住宅建築特點是,在布局上採用歐美聯排式,而單體平面結構則為中國傳統院落式,因占地少,造價又比歐美式洋房低,深受居民的歡迎 [4]

興仁里的建設

至清光緒二年(1876年),據官方資料顯示,上海租界裡已有里弄112條,「年代較久、具有代表性的里弄,公認是同治十一年建造的興仁里」[1]

興仁里位於今北京路之南、寧波路之北、河南中路之東和江西路之西這片區域。她由一條南北向的主弄和四條東西向的支弄組成,三面出口。主弄在寧波路120弄,弄長107.5米,全里占地面積1.33公頃(約20畝)[5]。從《老上海百業指南》興仁里的圖上可看到,里弄內有30個單元,沿街店鋪27個單元[6]。清光緒二年(1876年)出版的《滬游雜記》中,已標有該里弄。興仁里整弄都是三間兩廂房的2層樓石庫門房屋,體現了上海早期住宅建築的風格[7]

上海最有錢的里弄

在上海,興仁里是銀、錢業的「聚金地」,一條里弄內有21家銀行錢莊,因此曾被人稱為上海「最有錢的弄堂[8]

在抗戰期間的1943年,金源錢莊[9]賀年卡上列出了71家上海錢業公會會員錢莊的名字和地址,其中有49家開設在里、坊、弄,占全市錢莊數量的69%。而坐落於興仁里的就有11家(其中一家在興仁里沿馬路102號),占全市錢莊數量的15.5%,因此興仁里也可謂是全市最多錢莊的里弄

曾是中國唯一的「票據交換所」

中國首家「票據交換所」設立於興仁里。光緒十六年(1890),上海錢業界在興仁里1號設立了「匯劃總會」[3]:494-495(之所以被稱為匯劃總會,是因為上海大錢莊就是匯劃莊,中、小型錢莊不具備匯劃資格)。興仁里的「匯劃總會」相當於西方的「票據交換所」。在「票據交換所」里,各銀行間可以集中辦理應收、應付票據的交換和資金的清算。世界最早的「票據交換所」是在1773年成立於英國倫敦。隨着中央銀行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各國央行都設立專門的票據清算機構,處理各商業銀行的票據並結清各銀行的差額。

在1890年之前,上海各大錢莊間,為了交換票據,須派專人攜帶匯劃帳簿到對方錢莊,使用現銀清算差額,每天彼此之間結算過程非常繁瑣。自從設立了「匯劃總會」,各大錢莊無須像以前那樣一家一家地結算。各莊每日下午互收票據,互領公單;到晚間各莊再把會集收到的公單,全數交「匯劃總會」。總會的「公單先生」(工作人員)把各莊提交的公單軋算,軋算的結果,由他們發出通知書給各莊。在通知書上寫明莊號、應收和應付數目(這種通知書稱為「總匯劃條」),各莊匯劃憑「總匯劃條」收付。這就是上海錢業界著名的「公單制度[3]:493

在1933年華商「銀行業票據交換所」成立之前,上海的華商銀行票據也委託「匯劃總會」代為交換[10]。在40多年的歷史中,興仁里1號是我國金融界裡「唯一之票據交換所」[11]

錢業會商

上海開埠後,隨着租界商業的發展,錢業形成南北兩市。至1876年,上海共有錢莊105家,其中北市63家,南市42家。錢業分為南北兩市,業務往來諸多不便,開始籌設各自的會館公所。到了民國初年,南市錢業公所和北市錢業會館在興仁里設立上海錢業公會,每遇重大事件,兩市錢業界的領袖們就在此開會[12]

上海的金融街

據中國惟一一份都市金融類報《上海金融報》[13]稱:「上海外灘的背後有條寧波路,東起四川中路,西至六合路,長1226米,俗稱後馬路。其東段是老上海錢莊及小型銀行主要集中地,解放前,這一地區的錢莊、銀行多達90餘家,堪稱上海的金融街[14]」。寧波路50號曾是中國最大的民營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所在地[15],276號曾是上海「錢業公會」的辦公大樓[16]。寧波路120號(弄)是興仁里,興仁里的位置正好在金融街的核心地段,從《老上海百業指南》[17]一書上可查到,興仁里的周圍都是銀行、錢莊和信託等金融機構,其中銀行就有30家之多

  • 北京路上有浙江興業銀行、四明銀行、鹽業銀行、中華銀行、上海煤業銀行、茂華商業銀行、統原銀行、國華銀行等。
  • 江西路上有上海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江蘇省農民銀行、道亨銀行、中國墾業銀行、三新銀行、新華銀行等。
  • 寧波路上有廣東銀行、浦海商業銀行、大康銀行、大公銀行、江西省銀行、上海至中銀行、江海銀行、中庸商業銀行、光中商業銀行、大新銀行等。
  • 河南路上有大同銀行、四川美豐銀行、川康平民商業銀行、大中銀行、恆利銀行等。

興仁里的物業主

Thumb
桕墅方家旅滬第四代、安裕錢莊董事長方季揚(攝於1890-1900年代)
Thumb
桕墅方家旅滬第五代、安康錢莊董事長方哲民(攝於1910年代)
Thumb
桕墅方家旅滬第五代、賡裕錢莊董事長方作舟(攝於1940年代)

資料記載,興仁里是桕墅方家的地產[18]。桕墅方方家曾被錢業界列為上海九大錢莊資本家族集團之首。方氏早先在南市的錢莊區買下了敦仁里,她的安康、安裕等錢莊就設在那條里弄內。大約在光緒二年(1876)前,方氏又買下興仁里。到了民國時期1912 年初,方氏家族5 家錢莊——承裕、安裕、賡裕、安康、匯康先後都設在興仁里。根據《老上海百業指南》,它們分別是3 號、19 號、20 號、26 號、匯康不詳[6]。其中設在興仁里26號的安康錢莊(原名履和),有整整120年的歷史,這是中國錢、票業界中經營時間最長的一家金融機構。 [3]:494-495

興仁里的往事

  • 曾居住在興仁里21號的徐樂施先生(父親徐紫綬安康錢莊的襄理,叔父徐子經安裕錢莊的經理)回憶:1949年前,興仁里是錢業界的名片,該弄堂非常整潔,但可以看到有一個修皮鞋的小攤位,因這條弄堂的業主,他們第十二代祖宗是皮匠師,所以對修皮鞋的小販特別照顧。興仁里的保安是由業主從警察局僱傭來的警員,警員們的工資由業主支付。
  • 上海外灘社區84歲的居民陶俊戴先生回憶:「『興仁里』建於19世紀60年代末,為英租界最早的石庫門裡弄之一。當年的寧波路是上海錢莊大本營,提起寧波路上的銀錢業,最突出的就是興仁里,這裡聚滿了各類金融行莊與商號。從沿街面到弄內,有安康、安裕、賡裕、春元等11家錢莊,大公、大康等6家銀行,還有信託與保險公司、金融業機構達19家。 」[19]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