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總布胡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東城區的一條東西走向胡同,東起建國門北大街,西止朝陽門南小街,是朝陽門南小街路東從南往北數的第二條胡同。東總布胡同全長631米,寬約7米。
沿革
元朝時期,該胡同就已經形成。明朝時,東總布胡同與西總布胡同統稱為「總鋪胡同」或「總捕胡同」,屬明時坊,因胡同內有總捕衙署而得名。清朝時,該胡同屬鑲白旗,乾隆年間已改稱總部胡同,宣統年間以南小街為界分稱東總布胡同和西總布胡同,後沿稱至今。
歷史
1913年,時任財政總長周自齊將東總布胡同修建為柏油馬路,是北京的第一條馬路。
住戶
新門牌 | 老門牌 | 簡介 | 信息來源 |
---|---|---|---|
1號 | 實業家費起鶴曾住過 | [1] | |
2號 | 陸定一故居,別稱孫連仲故居、龍雲故居,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最早為美國人1918年修建,1946年1月,這裡成為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國國民黨代表駐地,孫連仲居住在此。後為龍雲家所有。陸定一曾居住在此,陸去世後仍歸龍家 | [2] | |
不適用 | 3號 | 美軍將領史迪威曾在此居住,已拆除 | [3] |
19號 | 10號 | 原東總布胡同10號院坐北朝南位於北總布胡同南口外東側。清末為東省鐵路學堂,北洋政府時期為外交部俄文專修館。後為北平大學俄文法政學院、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在此成立。1954年總署撤銷,總署圖書館改為中國版本圖書館。1954年,商務印書館遷入。1955年,人民美術出版社遷入。1957年,中華書局遷入。人美出版社和版本圖書館在北總布胡同新辟大門,為北總布胡同32號。後各單位陸續遷出。10號院於2003年拆除,位置約為現今東總布胡同19號 | [4] |
15號 | 畫家穆家麒曾住過 | [1] | |
17號 | 盧綺園創辦的玉泉山釀酒公司,北京最早的釀酒公司 | [1] | |
19號 | 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小白玉霜曾租住 | [1] | |
21號 | 1948年時為中華日報宿舍,後曾為人民日報社宿舍 | [3] | |
53號 | 22號 | 東總布胡同53號院,別稱陳覺生宅,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曾屬冀察政務委員會外交委員陳覺生,陳覺生購得後曾按照營造法式建造將其修建為一半假山一半房。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曾居住過。1948年成為北平新聞記者公會房產,並作為北平記者公會本部。1949年7月23日,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成立,此院成為全國文協辦公地,沙汀、艾青、丁玲、邵荃麟、張天翼等都曾居住過 | [5][1][6] |
23號 | 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史良的居住地。後來曾充當李宗仁與中共聯絡人的程思遠曾住過 | [1] | |
24號 |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第一任院長、中國民主同盟中央主席沈鈞儒 | [1] | |
32號 | 東總布胡同32號近代建築,別稱馬寅初故居,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胡同中段南側。經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馬寅初家於1951年遷居於此。現仍屬馬寅初後人 | [7][8][3][9] | |
60號 | 46號 | 曾是永盛長油鹽店,1953年作家協會遷至此院。後來翻譯家蕭乾、文潔若夫妻,小說作家趙樹理,詩人、文學評論家張光年和作家劉白羽等人先後居住過,被稱為「作家院」 | [1] |
59號 | 曾為惠意職業學校創辦的惠意醬園,現為東城區第一圖書館東總布分館 | [1] |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