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天文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紫外线天文学是研究天体紫外线辐射的天文学分支学科;观测电磁波波长大约在100到3200埃之间[1] 。波长更短和能量更高的电磁波则属X射线天文学和伽马射线天文学的范围。因为这个范围波长的辐射无法穿透地球大气层,必须以太空望远镜观测[1]。

天体的紫外线光谱可用来了解星际介质的化学成分、密度以及温度;以及高温年轻恒星的温度与组成。星系演化的讯息也可从紫外线观测得知。
以紫外线观测天体的结果会与光学观测有很大的差异。许多在光学观测上相对温度较低的恒星在紫外线观测时却显示是高温天体,尤其是在演化阶段早期或晚期恒星。如果人眼可看到紫外线,我们所看到的夜空大部分的天体将会比现在黯淡许多。我们将能看到年轻的巨大恒星或年老恒星与星系。且许多银河系中的分子云和尘埃将阻挡许多天体。
概述

紫外线太空望远镜

-阿波罗16号上的远紫外相机/光谱仪(1972年4月)
+欧洲空间研究组织-TD-1A卫星(135~286奈米;1972年~1974年)
-轨道天文台(#2:1968-73.#3:1972年~1981年)
-猎户座太空望远镜(#1:200~380奈米,1971年;#2:200~300奈米,1973年)
+
-荷兰天文卫星(150~330奈米,1974年~1976年)
+
-国际紫外线探测卫星(115~320奈米,1978年~1996年)
-Astron卫星(150~350奈米,1983年~1989年)
-和平号太空站上的Glazar 1和Glazar 2(在量子1号上,1987年~2001年)
-极紫外探测器(7~76奈米,1992年~2001年)
-远紫外分光探测器(90.5-119.5奈米,1999年~2007年)
+
-极紫外成像望远镜(太阳和太阳圈探测器上成像太阳的17.1、19.5、28.4和30.4奈米)
+
-哈伯太空望远镜(各种各样的115-800奈米,1990年~1997年)(太空望远镜影像摄谱仪115~1030奈米,1997年~)(第三代广域照相机200~1700奈米,2009年~)
-尼尔·格雷尔斯雨燕天文台(170~650奈米,2004年~)
-霍普金斯紫外线望远镜(于1990年和1995年飞行)
-伦琴卫星XUV[2] (17~210电子伏特)(30~6奈米,1990年~1999年)
-远紫外分光探测器(90.5~119.5奈米,1999年~2007年)
-星系演化探测器(135~280奈米,2003年~2012年)
-行星光谱观测卫星(130-530奈米,2013年~)
-天文月基光学望远镜(嫦娥三号上的登月器,245-340奈米,2013年~)
-Astrosat(130~530奈米,2015年-)
-科罗拉多紫外线传输实验(255~330奈米的摄谱仪,2021年~)
-公共望远镜(100~180奈米,2015年提议,研究由欧盟资助)
-Viewpoint-1 SpaceFab.US(200~950奈米,计划于2022年推出)
行星航天器上的紫外线仪器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