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后区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弧后區域


弧后区域(英语:back-arc region)是指火山弧后面的区域 [1]。 在岛火山弧中,它是由深海的海洋壳的弧后盆地组成,有时被残馀的老岛弧隔开,类似于岛弧[1]。在大陆弧中,弧后区域是大陆平台的一部分,是在陆地上,或是浅海盆地[1]

一个隐没带上方的弧后区域

形成

弧后变形是会聚板块边界俯冲运动的的产物。它是在俯冲带,上覆板块的火山弧后面演化而成[2]。 造成俯冲带区域变形的应力,是由多种地质作用引起的。上覆板块朝向或远离海沟的绝对运动对弧后区域的变形有很大影响[2].由于下行板块部分被锁定在较粘性的地幔中,因此其横向运动要比上覆板块明显的慢。因此上覆板块的任何运动都会在弧后区域产生拉伸或压缩应力[2]。此外,由俯冲板块向下运动引起的上地幔对流,能对上覆板块造成应力和提供高热流,这是弧后区域的特征[3]。 下行板块在进入地幔时的拉力作用,能导致沟沟的回滚运动,这也对上覆板块的弧后区域施加应力[2]。然而,与上覆板块运动相比,下行板块运动对变形的影响较小[2]

弧后可以在大洋地壳或大陆地壳上形成。在洋壳的大多数弧后区域受到拉应力,因此形成了一个扩张中心,造出新的洋壳。其成分类似于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但含水更多[4]

弧后延伸与压缩

弧后变形可以是拉伸的或压缩的。当它向海沟移动时,上覆板块会缩短,从而导致压缩弧后区域[5]。 这种类型的变形多由倾斜浅的俯冲板块造成[5]。反之,一个远离海沟的上覆板块将导致延伸,并形成弧后盆地[5]。 这种拉伸变形多由陡峭倾斜的俯冲板块造成[5]

这两种极端弧后变形的典型例子是在智利和马里亚纳岛弧。在智利下方俯冲板块,以约 10-15° 角的浅倾斜,向安第斯山脉俯冲, 造成其弧后区域的压应力[6]。。 而在马里亚纳俯冲带进入地幔的板块则非常陡峭,几乎是垂直的[6]。 造成大洋弧后盆地拉伸应力。厄瓜多尔的Oriente地区(该国东部热带雨林区)是陆上弧后延伸盆地的例子。安第斯山脉以东地区的大陆地壳已被拉长,并被沉积物覆盖。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