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
世界第一長的河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世界第一長的河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尼罗河[注 1]是一条流经非洲东北部的河流,自南向北流贯苏丹草原和撒哈拉沙漠注入地中海,全长665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334.9万平方公里,占非洲大陆面积的九分之一以上。尼罗河的名字来自古希腊语Νεῖλος(Neilos),可能源于闪米特语词根naḥal,意思是山谷或河谷,古埃及人称这条河为Ar或Aur,指洪水泛滥时河流携带的沉积物的黑颜色。[1][2]
尼罗河流域北接地中海,东边是红海山地和埃塞俄比亚高原,在南边是东非高原,西边是与乍得盆地和刚果盆地之间不太明确的分水岭,西北是撒哈拉沙漠。大约3000万年前,早期尼罗河的源头位于北纬18度至20度左右,主要源流可能是现在的阿特巴拉河。南面是巨大的内流盆地,包括已经消失的苏德湖。大约2.5万年前,维多利亚湖在北部溢出注入苏德湖,随著沉积物的长期积累,该湖水位逐渐上涨而向北溢出并干涸,从而将从维多利亚湖到地中海的水系连接起来,形成了现代的尼罗河水系。[2]
尼罗河的源头是白尼罗河的源流卡盖拉河,卡盖拉河由源自布隆迪南部的鲁武武河和源自卢旺达西南部的尼亚巴隆哥河汇合而成,卡盖拉河沿卢旺达和坦桑尼亚边界北流,至乌干达边境折向东注入维多利亚湖,湖水在现已被欧文瀑布大坝取代的欧文瀑布所在地流出维多利亚湖,经过一系列险滩和瀑布后从基奥加湖西流入艾伯特湖,再北流为杰贝勒河,冲积形成了苏德沼泽,于马拉卡勒附近接纳支流索巴特河后称白尼罗河,在苏丹喀土穆附近与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西北部的塔纳湖的青尼罗河会合后始称尼罗河。[1][3]
喀土穆以下的尼罗河流经气候干旱的热带沙漠,由于河床基岩软硬不同,形成一系列的瀑布和峡谷。在接纳阿特巴拉河后流量达到最大。自此往下因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加上渗漏和灌溉用水,河水流量渐减。在第一瀑布处1971年建有阿斯旺高坝,形成纳赛尔水库。阿斯旺至开罗段切入砂岩和石灰岩地层,沿岸分布狭长的河谷平原,形成埃及的主要农业基地,开罗以下的河口段,河流分岔经拉希德和杜姆亚特两条河道入地中海,形成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的尼罗河三角洲。[1]
青尼罗河、白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分别提供尼罗河总流量的58%、28%和14%。洪水期青尼罗河占68%,白尼罗河占10%,阿特巴拉河占22%;枯水期青尼罗河占17%,白尼罗河占83%,阿特巴拉河断流。阿斯旺附近的年均流量为每秒2639立方米。入海年均流量每秒2300立方米,年径流量约725亿立方米。白尼罗河的洪水在四月开始影响南苏丹,七月衣索比亚的雨水导致青尼罗河暴涨,随后开始影响埃及,洪水峰值出现在九月中旬,在开罗则延迟到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河水水位迅速下降,从三月到五月,河流的水位处于最低点。[1][2]
尼罗河流域是非洲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尼罗河下游谷地和三角洲是古埃及文明的发祥地,古代埃及人一直利用尼罗河洪水进行灌溉,自十九世纪年代中期以来开始建造常年灌溉系统,通过拦河坝使尼罗河的水位全年保持在足够高的水平,以供上埃及谷地的常年灌溉,现代埃及96%的人口和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区。[1][4]
埃及1971年竣工的阿斯旺大坝蓄水量为480亿立方米,足以拦截所有洪水供旱季使用。阿斯旺大坝的建设使埃及的耕地面积增加了约728,500公顷,并将约295,400公顷的土地转为常年灌溉。位于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之间的杰济拉平原是苏丹最重要的农业基地,青尼罗河上的罗赛雷斯大坝和森纳大坝为杰济拉平原的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农地提供灌溉用水。2011年,埃塞俄比亚开始在距离苏丹边界不远的青尼罗河上修建复兴大坝,引发埃及的强烈反对。[3][4]
流域内的热带雨林分布于尼罗河与刚果河的分水岭、部分维多利亚湖区和衣索比亚高原西南部,稀树草原则覆盖了衣索比亚高原和维多利亚湖区的大部分地区。苏丹平原上主要是稀疏的灌木丛、多刺的树木和开阔的草原,该地区在雨季时是沼泽地,特别是在南苏丹中部的苏德沼泽,从喀土穆向北则进入沙漠地带。[2]
大多数尼罗河鱼类都是洄游鱼类,许多在洪水季节在埃及河段觅食的鱼群因为亚斯文大坝的建造已经减少或消失,分布于下游的尼罗河鲈鱼重量可超过175磅,尼罗鳄在尼罗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现,但尚未进入上游的湖泊,河马曾经在整个尼罗河流域中很常见,现在只在苏德沼泽和南部还有种群栖息。[2]
在埃及神话里,尼罗河从南的天国流下来,中间为地,北流到杜亚特。[5]死者会搭乘拉的船,渡过杜亚特的尼罗河,到欧西里斯的法庭接受审理。尼罗河之神为哈比。[6]而芦苇地本身是沿着尼罗河从底比斯近郊至赫利奥波利斯的冥界。[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