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探讨形而上学和性别歧视的议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女性主义形而上学,探讨形而上学和性别歧视的议题。[1]女性主义形而上学与心灵哲学、自我哲学等领域都有关系。萨利·哈斯兰格[2]、奥斯塔·克里斯塔娜·斯文斯多蒂尔[3]和朱迪斯·巴特勒[4]等女性主义形而上学家为了推进女性主义,试图解释性别的本质。罗宾·A·登布罗夫[5]和塔莉亚·梅·贝彻[6]等哲学家则解释跨性别和非二元性别的问题。
西蒙·波娃是第一位区分性与性别的女性主义哲学家,正如她的名言:“女人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后天塑造出来的。”[7]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提出,虽然生理特征区分了男性和女性,但这些特征不能证明女性会为社会带来不利条件。自波娃以来,许多女性主义者认为,社会的塑造强化了社会等级制度。[8]后来的哲学家,如朱迪思·巴特勒则认为性与性别一样是由社会塑造而成的。因此,女性主义形而上学主要探讨性和性别的自然性及社会建构的关系。
女性主义形而上学亦会对女性团体作注释,为女性主义提供一个理论基础。[9]这些理论向来以顺性别女性为中心,但最近亦包括跨性别女性。[10][11][12]罗宾·A·登布罗夫亦为非二元性别作一个形而上学解释。[13]
当认识社会建构关系前,就要先认定身份问题。巴特勒提到,要认识性别身份,应该先了解“人”这种概念。如果单纯从性别身份去区分“人”是错误的,特别社会学中会赋予一个存在优先权并高于其他角色,使得社会流动性减少。而在哲学当中,有关“人”的概念有不少,然而在“个人身份”的讨论上都集中在内在特质、人之延续性等等。[14]
傅柯在此基础上讨论到,男女的身份区分了“阴性的”和“阳性的”对立,使性别身份为了必须让“特定的身分”存在而存在,结果出现性别与身份不一致的问题,[15]而在伊瑞葛莱眼中看来,性别的文法认定男人与女人、阳性与阴性只是一种二元对立,甚至这种二元对立成为阳性、阳物理体中心的单一意义与霸权。[16]
在英文和法文上,使用不同的语言代称都会带著性别的标记,当套用上建构论时,除了指定“人”外,更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身份。莫妮克·维蒂格对此作了一个论述:
性别的标记,根据文法家的说法,与名词相关。他们依其功能讨论;如果质疑它的意义,他们可能开开玩笑,称性别为“虚构的性”。只要是相关人的范畴,二者英文与法文带著性别记号的程度相等同。二者的确都臣服于一个原始的存在概念,强制语言把存在体分性。作为处理存在本质的存在概念,加上其他一大团属于同一条思路的原始概念,性别似乎属於哲学。(莫妮克·维蒂格《性别的标记》1985年)
由此,对维蒂格而言,性别是属於哲学,并且一种不证自明的论述,并且可存在于任何的思想。
在当代哲学中,一般都否定形上学和女性主义的关联,甚至产生出女性主义是否需要形上学的讨论。亦有一些女性主义哲学家对形上学展开批评:“女性主义是有著明确政治和道德诉求的社会运动,而形上学却在追求对世界及其组成部分进行不掺杂人为意图的客观解释,这两者显然是自相矛盾的。”[17]
萨利·哈斯兰格于《形上学中的女性主义:与本性的谈判》提出到,她先为形上学作出了三个定义:“一,关于存在或者什么是真实的研究,这一领域被称为本体论,例如精神与身体不同吗?除了物质对象之外,世界具有某些属性、自然性、普遍性和本质吗?二,研究用来理解我们自身和世界的基本概念,例如存在、预言、身份、因果关系以及必然性。三,研究进行探讨的前提,或者第一原则。”[18]
她还观察到,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诸如性暴力、生育权利,以及同工不同酬等问题背后都有形上学理论作为支撑。这是因形上学一直由男性作主导,由此产生出部份女性主义者拒绝接受形上学。然而,哈斯兰格认为形上学可以改进,不过并非一定要以“女性中心”代替“男性中心”。美国女性主义科学家桑德拉·哈丁则认为,因女性处于边缘地位,所以更有权利去认识客观真实性,但哈斯兰格则认为人们思考都以文化为前提,所以根本没有甚么客观和真实性。[1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