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巴克龙属Probactrosaurus)是种早期禽龙类鸭嘴龙超科恐龙。原巴克龙生存于上白垩纪中国

Quick Facts 科学分类, 模式种 ...
原巴克龙
化石时期:96–88 Ma
白垩纪晚期
Thumb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亚目: 鸟脚亚目 Ornithopoda
演化支 禽龙类 Iguanodontia
演化支 橡树龙形态类 Dryomorpha
演化支 直拇指龙类 Ankylopollexia
演化支 硬棘龙类 Styracosterna
演化支 鸭嘴龙形类 Hadrosauriformes
总科: 鸭嘴龙超科 Hadrosauroidea
属: 原巴克龙 Probactrosaurus
Rozhdestvensky, 1966
模式种
戈壁原巴克龙
Probactrosaurus gobiensis

Rozhdestvensky, 1966
Close

发现与种

Thumb
原巴克龙的头骨 - 中国古动物博物馆
Thumb
戈壁原巴克龙的骨骼
Thumb
原巴克龙的骨架模型

在1959到1960年间,一个苏联中国组成的挖掘团队在中国内蒙古发现一些鸟脚类恐龙化石。模式种戈壁原巴克龙P. gobiensis),由苏联罗特杰斯特文斯基(A. K. Rozhdestvensky)在1966年所描述、命名。属名意为“原始的巴克龙”,因为罗特杰斯特文斯基认为这种恐龙可能是巴克龙的直系祖先,然而这个理论目前已不被接受;种名则是以戈壁沙漠为名。正模标本(编号PIN 2232/1)是一个头颅骨与部分身体骨骼,发现于苏红图组(Suhongtu Formation)[1][2],年代约1,13至1,1亿年前[2]。除此之外,还发现另一个部分身体骨骼(编号PIN 2232-10)、以及许多零碎骨头[3]

在1966年,罗特杰斯特文斯基根据零碎骨头化石,而建立第二个种,阿拉善原巴克龙(P. alashanicus)。种名来自于邻近的阿拉善旗。在2002年,大卫·诺曼(David B. Norman)重新研究原巴克龙,他发现阿拉善原巴克龙的正模标本,一块头颅骨后段,早已在莫斯科搬运到北京的过程中遗失了。大卫·诺曼根据原本研究,提出阿拉善原巴克龙、戈壁原巴克龙是同种恐龙[4]

在1997年,吕君昌根据在1992年发现的编号IVPP V.11333标本,命名第三个种“马鬃山原巴克龙”(P. mazongshanensis),种名是以甘肃省马鬃山为名[5]。但学界的看法是,“马鬃山原巴克龙”是马鬃龙高吻龙的近亲,与原巴克龙的关系较远,因此被科学文献标名为“"Probactrosaurus" mazongshanensis”或“?Probactrosaurus mazongshanensis”。后来有学者依发现地区公婆泉盆地将其命名为“马鬃山公婆泉龙”(Gongpoquansaurus mazongshanensis),但被视为一个无资格名称;直到2014年,才由中国与美国的古生物学家尤海鲁李大庆及 Peter Dodson 共同重新描述并发表,而使“马鬃山原巴克龙”被归入新属公婆泉龙属Gongpoquansaurus)中[6]

古生物学

原巴克龙是植食性恐龙。根据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在2010年的估计值,身长约5.5公尺,体重约1公吨[7]。原巴克龙的体型较轻型,有较修长的前肢、手掌,第一指有小型指刺。原巴克龙拥有狭窄的口鼻部、修长的下颌、与多排齿系,每个齿系各有两排平坦的颊齿、一排替换用牙齿。原巴克龙可能主要以四足方式移动,并具有一些鸭嘴龙科的常见特征[8]

分类

罗特杰斯特文斯基最初把原巴克龙归类于禽龙科。原巴克龙目前被视为鸭嘴龙超科的基础型物种,并是后期鸭嘴龙科的近亲。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