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数字化影像和声音传送界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画质多媒体介面(英语: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缩写:HDMI)是一种全数位化影像和声音传送介面,可以传送未压缩的音讯及视讯讯号。HDMI可用于机上盒、DVD播放机、个人电脑、电视游乐器、综合扩大机、数位音响与电视机等设备。HDMI可以同时传送音讯和视讯讯号。音讯和视讯讯号采用同一条线材的设计大大简化系统线路的安装难度。
类别 | 数位影像/声音传输线 | ||
---|---|---|---|
产品历史 | |||
设计者 | HDMI组织 | ||
设计时间 | 2002年12月 | ||
制造时间 | 2004年至今 | ||
一般规格 | |||
热插拔 | 可以 | ||
外接 | 可以 | ||
音频信号 | PCM,DVD-Audio、Super Audio CD、Dolby TrueHD、DTS-HD Master Audio | ||
视频信号 | 480、576、720、1080、1440、2160、4096 | ||
缆线 | 最长5米 | ||
引脚 | 19 | ||
数据 | |||
比特率 | 18Gbps(600MHz) | ||
引脚输出 | |||
Type A (Receptacle) HDMI | |||
引脚1 | TMDS Data2+ | ||
引脚2 | TMDS Data2 Shield | ||
引脚3 | TMDS Data2– | ||
引脚4 | TMDS Data1+ | ||
引脚5 | TMDS Data1 Shield | ||
引脚6 | TMDS Data1– | ||
引脚7 | TMDS Data0+ | ||
引脚8 | TMDS Data0 Shield | ||
引脚9 | TMDS Data0– | ||
引脚10 | TMDS Clock+ | ||
引脚11 | TMDS Clock Shield | ||
引脚12 | TMDS Clock– | ||
引脚13 | CEC | ||
引脚14 | Reserved(N.C. on device) | ||
引脚15 | SCL(I²C serial clock for DDC) | ||
引脚16 | SDA(I²C serial data for DDC) | ||
引脚17 | DDC/CEC Ground | ||
引脚18 | +5 V Power | ||
引脚19 | Hot Plug Detect |
HDMI在2002年出现时,是被设计来取代较旧的类比讯号影音传送介面如SCART或RCA等端子的。它支援各类电视与电脑影像格式,包括SDTV、HDTV视讯画面,再加上多声道数位音讯。HDMI与去掉音频传输功能的UDI都继承DVI的核心技术“传输最小化差分讯号”TMDS,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DVI的扩展。DVI、HDMI、UDI的视频内容都以即时、专线方式进行传输,这可以保证视频流量大时不会发生堵塞的现象。每个像素数据量为24位。信号的时序与VGA极为类似。画面是以逐行的方式被发送,并在每一行与每帧画面发送完毕后加入一个特定的空白时间(类似模拟扫描线),并没有将数据“Micro-Packet Architecture(微封包架构)”化,也不会只更新前后两帧画面改变的部分。每张画面在该更新时都会被完整的重新发送。规格初制订时其最大画素传输率为165Mpx/sec,足以支援1080p画质每秒60张画面,或者UXGA解像度(1600x1200);后来在HDMI 1.3规格中扩增为340Mpx/秒。
而HDMI之外,电视端子的发展历史还有一个知名的影音介面,于今形成二分天下的格局,即是后来者DisplayPort,DP在2008年推出时,一开始则直接面向液晶显示器开发,采用“Micro-Packet Architecture(微封包架构)”传输架构,视频内容以封包方式传送,这一点同DVI、HDMI等视频传输技术有著明显区别。也就是说,HDMI的出现,是继承DVI取代类比信号视频的使命,而DisplayPort的出现则取代的是DVI和VGA接口,故DP也可以说是HDMI的最大竞争者与继承者。
HDMI也支援非压缩的8声道数位音讯传送(取样率192kHz,资料长度24bits/sample),以及任何压缩音讯串流如Dolby Digital或DTS,亦支援SACD所使用的8声道的1bit DSD讯号。在HDMI 1.3规格中,又追加超高资料量的无失真压缩音讯串流如Dolby TrueHD与DTS-HD的支援。
标准的Type A HDMI接头有19个脚位,另有一种支援更高解像度的Type B接头被定义出来,但目前仍无任何厂商使用Type B接头。Type B接头有29个脚位,容许其传送扩展的视讯通道以应付未来的高画质需求,如WQSXGA(3200x2048),但现在的接口已经可以满足这个需求,只是需要查看版本号确认支援。
Type A HDMI可向下相容于现今多数显示器与显示卡所使用的Single-link DVI-D或DVI-I介面(但不支援DVI-A),这表示采用DVI-D介面的讯号来源可以透过转换线驱动HDMI萤幕,但是此种转换方案并不支援音讯传送与遥控机能。此外如无HDCP认证的DVI萤幕也将不能收看从HDMI所输出带有HDCP加密保护的视讯资料(所有HDMI萤幕皆支援HDCP,但大多数DVI介面的显示器不支援HDCP),Type B HDMI接头也将向下相容于Dual-link DVI介面。
HDMI组织的发起者包括各大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如日立制作所、松下电器、Quasar、飞利浦、索尼、汤姆生RCA、东芝、Silicon Image。数位内容保护公司(Digital Content Protection, LLC)[1]提供HDMI介面相关的防拷保护技术。此外,HDMI也受到各主要电影制作公司如20世纪福斯、华纳兄弟、迪士尼、环球,包括三星电子在内的各大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以及多家有线电视系统业者的支援。
HDMI的规格书中规定四种HDMI接口,分别是:
应用于HDMI1.0版本,总共有19pin,规格为4.45 mm×13.9 mm,为最常见的HDMI接头规格,相对等于DVI Single-Link传输。在HDMI 1.2a之前,最大能传输165MHz的TMDS,所以最大传输规格只能在于1600×1200(TMDS 162.0 MHz)。
Pin | Pin定义 |
1 | TMDS Data2+ |
2 | TMDS Data2 Shield |
3 | TMDS Data2– |
4 | TMDS Data1+ |
5 | TMDS Data1 Shield |
6 | TMDS Data1– |
7 | TMDS Data0+ |
8 | TMDS Data0 Shield |
9 | TMDS Data0– |
10 | TMDS Clock+ |
11 | TMDS Clock Shield |
12 | TMDS Clock– |
13 | CEC |
14 | Reserved(N.C. on device) |
15 | SCL |
16 | SDA |
17 | DDC/CEC Ground |
18 | +5V Power |
19 | Hot Plug Detect |
应用于HDMI1.0版本,规格为4.45 mm×21.2 mm,总共有29pin,可传输HDMI A type两倍的TMDS资料量,相对等于DVI Dual-Link传输,用于传输高解析度(WQXGA 2560×1600以上)。因为HDMI A type只有Single-Link的TMDS传输,如果要传输成HDMI B type的讯号,则必须要两倍的传输效率,会造成TMDS的Tx、Rx的工作频率必须提高至270MHz以上。而在HDMI 1.3 IC出现之前,市面上大部分的TMDS Tx、Rx只能稳定在165MHz以下工作。此类接口未应用在任何产品中。
Pin | Pin定义 |
1 | TMDS Data2+ |
2 | TMDS Data2 Shield |
3 | TMDS Data2– |
4 | TMDS Data1+ |
5 | TMDS Data1 Shield |
6 | TMDS Data1– |
7 | TMDS Data0+ |
8 | TMDS Data0 Shield |
9 | TMDS Data0– |
10 | TMDS Clock+ |
11 | TMDS Clock Shield |
12 | TMDS Clock– |
13 | TMDS Data5+ |
14 | TMDS Data5 Shield |
15 | TMDS Data5- |
16 | TMDS Data4+ |
17 | TMDS Data4 Shield |
18 | TMDS Data4- |
19 | TMDS Data3+ |
20 | TMDS Data3 Shield |
21 | TMDS Data3- |
22 | CEC |
23 | Reserved(N.C. on device) |
24 | Reserved(N.C. on device) |
25 | SCL |
26 | SDA |
27 | DDC/CEC Ground |
28 | +5V Power |
29 | Hot Plug Detect |
俗称mini-HDMI,应用于HDMI1.3版本,总共有19pin,可以说是缩小版的HDMI A type,规格为2.42 mm×10.42 mm,但脚位定义有所改变。主要是用在携带型装置上,例如DV、数位相机、携带型多媒体播放机等。由于大小所限,一些显示卡会使用mini-HDMI,用家须使用转接头转成标准大小的Type A再连接显示器。
Pin | Pin定义 |
1 | TMDS Data2 Shield |
2 | TMDS Data2+ |
3 | TMDS Data2– |
4 | TMDS Data1 Shield |
5 | TMDS Data1+ |
6 | TMDS Data1– |
7 | TMDS Data0 Shield |
8 | TMDS Data0+ |
9 | TMDS Data0– |
10 | TMDS Clock Shield |
11 | TMDS Clock+ |
12 | TMDS Clock– |
13 | DDC/CEC Ground |
14 | CEC |
15 | SCL |
16 | SDA |
17 | Reserved(N.C. on device) |
18 | +5V Power |
19 | Hot Plug Detect |
俗称Micro HDMI,应用于HDMI1.4版本,总共有19pin,规格为2.8 mm×6.4 mm,但脚位定义有所改变。新的接口将比现在19针MINI HDMI版接口小50%左右,可为相机、手机等便携设备带来最高1080p的分辨率支持及最快5GB的传输速度。
Pin | Pin定义 |
1 | Hot Plug Detect |
2 | Utility |
3 | TMDS Data2+ |
4 | TMDS Data2 Shield |
5 | TMDS Data2- |
6 | TMDS Data1+ |
7 | TMDS Data1 Shield |
8 | TMDS Data1- |
9 | TMDS Data0+ |
10 | TMDS Data0 Shield |
11 | TMDS Data0- |
12 | TMDS Clock+ |
13 | TMDS Clock Shield |
14 | TMDS Clock- |
15 | CEC |
16 | DDC/CEC Ground |
17 | SCL |
18 | SDA |
19 | +5V Power |
全名Transition Minimized Differential Signaling 最小化传输差分讯号
在HDMI 2.1版本前,根据规范,所有的HDMI线分为五种,线材的种类,HDMI的版本为规范连接器,大部分情况下线材部分没有更动。
2004年5月提出
2005年8月提出
2005年12月提出
2006年6月22日提出[2]
2006年11月10日提出
2007年3月26日提出
2007年8月1日提出
2008年7月25日提出
2009年5月28日提出
2010年3月4日提出
2011年10月11日提出
2013年9月4日提出
2015年4月8日提出
2016年3月提出 支援高动态范围成像(HDR)视频的传输 带宽高达18Gbps 4K @ 50与/ 60(2160P),这是1080/60的视频分辨率的清晰的4倍 多达32个音频通道进行多维身临其境的音频体验 最多的最高音频保真度1536kHz音频采样频率 双视频的同时递送流提供给多个用户在同一屏幕上 同时传送多路音频多用户(最多4) 9视频宽高比:为广角戏剧21支持 视频和音频流的动态同步 CEC扩展通过单一控制点提供更多的扩展命令和消费电子设备的控制
2017年1月4日提出 HDMI 2.1根据飞利浦撰写的白皮书增加支持“动态元”
简而言之:“HDMI 2.0A涵盖HDR EOTF信令和静态元数据元数据的动态是HDMI 2.1所涵盖。”
2025年1月6日提出。
HDMI的缆线长度限制是其主要的问题之一,在部分消费者自行测试当中回报标准的28AWG(American Wire Gauge,美国缆线度量)规格HDMI铜线大约在超过5公尺之后开始讯号衰减。此长度通常不足以满足投影机与电脑的连接。
但HDMI组织网页并不认可此限制,其网页常见问答集HDMI FAQ page当中记载:“我们见过有缆线在没有"转接器"之情况下通过不短于十米的HDMI "标准缆线"承诺测试”。
现有通过HDMI认证的10M cable(未使用HDMI equalizer IC),大都使用24AWG的线材去制作。
一些报告指出,增加缆线中铜线的直径以降低阻抗,是有效延长缆线长度的方法之一。另外也有报告指出,24AWG规格的缆线表现较28AWG好。另外也有人使用光纤或两条CAT-5网路缆线来取代标准HDMI铜线。某些厂商也制造HDMI讯号增强器以因应使用者的需求。
现有单一一颗HDMI equalizer IC,可让24AWG HDMI cable最大使用长度变成50公尺。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