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操作系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微软磁碟作业系统,MS-DOS,英语:Microsoft Disk Operating System的缩写,一个由美国微软公司发展的作业系统,运行在Intel x86个人电脑上。它是DOS作业系统家族中最著名的一个,在Windows 95以前,DOS是IBM PC及兼容机中的最基本配备,而MS-DOS则是个人电脑中最普遍使用的DOS操作系统。
最基本的MS-DOS系统,由一个基于主引导记录(硬盘才有MBR,软盘没有MBR,启动磁区位于第0轨的磁区中,内容上与硬碟的MBR略有不同)的BOOT引导程序和三个文件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是:输入输出模块(IO.SYS)、文件管理模块(MSDOS.SYS)及命令解释模块(COMMAND.COM),不过在MS-DOS 7.0中,MSDOS.SYS被改为启动配置文件,而IO.SYS增加了MSDOS.SYS的功能。除此之外,微软还在零售的MS-DOS系统包中加入了若干标准的外部程序(即外部命令),这才与内部命令(即由COMMAND.COM解释执行的命令)一同构建起一个在磁盘操作时代相对完备的人机交互环境。有关MS-DOS的各种命令,请参见MS-DOS命令列表。
MS-DOS使用者可透过编辑两个位于开机磁碟根目录的系统档案来达到调控系统组态之目的,它们分别是CONFIG.SYS及AUTOEXEC.BAT,IO.SYS会检视CONFIG.SYS以载入指定的硬体驱动程式,而COMMAND.COM则自动执行AUTOEXEC.BAT所载的批次指令。
MS-DOS一般使用命令行界面来接受用户的指令,不过在后期的MS-DOS版本中,DOS程序也可以通过调用相应的DOS中断来进入图形模式,即DOS下的图形界面程序。
早先版本的MS-DOS为FAT12与FAT16,事实上也因为MS-DOS的流行,造成日后磁碟格式受到档案配置表影响相当巨大。从MS-DOS 7.0开始,尤其是MS-DOS 7.10版本则已全面支持FAT32、长文件名和大硬盘等。
1980年,西雅图计算机产品公司(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的一名24岁的程序员蒂姆·帕特森(Tim Paterson)花费了四个月时间编写出了 86-DOS 操作系统。1981年7月,微软以五万美元的代价向西雅图公司购得本产品的全部版权,并将它更名为 MS-DOS。随后,IBM 发布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当时采用的操作系统是西雅图电脑产品公司的 86-DOS 1.14,但微软很快改进了 MS-DOS,并使它成功地成为 IBM PC 采用的操作系统。并于1981年8月12日,正式发布 MS-DOS 1.0 和 PC-DOS 1.0。
西雅图电脑产品公司后来曾将微软告上法庭,指控微软在购买 86-DOS 版权时,并未透露 IBM 是其客户。微软在1986年向西雅图计算机产品公司又支付了100万美元,了结了双方之间的纠纷。
2014年3月25日,微软首次正式对外公开早期 MS-DOS 的原始码。[4]
版本 | 发布时间 | 描述 |
---|---|---|
MS-DOS 1.0 | 1981年7月 | 微软买下86-DOS(QDOS)版权,1981年7月,成为IBM PC上第一个作业系统。同时微软有为IBM PC开发专用版本PC-DOS,但与泛用版本MS-DOS相比,除了系统档名以及部份针对IBM机器设计的核心,外部命令与公用程式之外,其馀程式码其实差异不大。 |
MS-DOS 1.25 | 1982年6月 | 支援双面软盘并开始修改错误;不仅IBM,许多OEM也广泛使用 |
MS-DOS 2.0 | 1983年3月 | 加入UNIX式的树状档案系统与及最高10MB容量的硬盘支援,以低阶的观点视之,这是第一次的DOS重大改版。这个版本除了相容于CP/M的FCB档案系统之外,正式采用了档案配置表格式,并大量使用具有UNIX特征的Handle式档案操作方式。 |
MS-DOS 2.11 | 1984年3月 | 为主要的OEM版本,修正了2.01版的错误,增加了对非英语语言及其文件格式的国际性支援 |
MS-DOS 2.25 | 1985年10月 | 支援额外扩充的字元组(日文与韩文),还修正了旧版的错误 |
MS-DOS 3.0 | 1984年8月 | 引入PC/AT,它能支援1.2MB的软盘,并加入较高容量的硬盘 |
MS-DOS 3.1 | 1984年11月 | 加入对微软网路支援 |
MS-DOS 3.2 | 1986年1月 | 加入了3.5吋软盘的强化支援,并开始可以透过驱动程式使用硬体EMS。台湾的宏碁电脑在资策会与公会的支持下,与微软在MS-DOS 3.2的基础上开发了符合财团法人中文数位化技术推广基金会标准的全中文DOS:MS-DOS 3.21,并配合当时第一代的松下汉音输入法搭载于当时宏碁的机器上,汉音输入法是台湾最早的智慧中文输入法,现在则是MacOS中内建预设的中文输入法之一。由于中文内码采用公会码,与主流的大五码并不相容,以致MS-DOS 3.21版本台湾销量并不好。但MS-DOS 3.21的技术受到广泛的使用,中文系统独立成为【宏碁中文工作室】软体,CMEX规格则成为业界中文系统标准,并在后来主要的系统厂商如倚天中文系统、微软的Windows中文版下被采用,而其内部使用的GW-BASIC后来更成为后来MS-DOS的标准软体。 |
MS-DOS 3.3 | 1987年8月 | 修正部份内部错误、增加了许多关于档案处理的外部命令、开始支援软碟之后,MS-DOS 3.3成为当时最稳定、畅销的版本,可以说是MS-DOS第二次的重大改版,一年后发行的4.0甚至还不如3.3普及。内部的BASIC直译器在3.x之后逐渐由BASICA改为增强绘图能力的GW-BASIC。此际倚天公司在前几版本的BASICA基础上开发了支援中文绘图模式的ETBASIC,几乎成为当时台湾学习BASIC语言的标准配备。外部命令部分最重要的则是增加了XCOPY与APPEND,增强了早就该有的档案管理能力。 |
MS-DOS 4.0 | 1988年6月 | 主要基于IBM的代码库,而不是微软自己的代码库。加入了最大2GB容量硬碟机支援,引入EMM(软体模拟EMS)以及新规格XMS记忆体技术,令MS-DOS作业系统可以使用1MB以上的记忆体。开始有DOSSHELL的使用。DOSSHELL可以被视为MS-DOS的GUI界面,并有切换程式作业的能力。 |
MS-DOS 4.01 | 1988年12月 | 对于旧版所存在的一系列错误进行修正 |
MS-DOS 5.0 | 1991年6月 | 第三次重大改版,可能也是MS-DOS史上最重要的改版。这个版本继承4.0对于记忆体管理的改进,是EMM规格最为稳定、普及的版本,也加入了许多记忆体管理的程式,如EMM386、MEM等等,为的就是与Windows作业环境好好搭配,连带也使得MS-DOS记忆体管理成为当时许多软体亟欲配合增强的方向,如何设定MS-DOS记忆体配置成为热门话题。BASIC直译器改为QuickBASIC的简易版本QBASIC,内建文字编辑器则由原来的行编辑EDLIN改为全萤幕编辑的EDIT(其实只是对QBASIC.EXE多下一道参数而已)。减少外部命令对于版本的需求,而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加入DOSKEY、UNDELETE、Quick Format、UNFORMAT等能力。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版本的CONFIG.SYS允许多重选项,方便使用者于开机时切换不同的开机组态设定,以满足不同应用程式的需求,特别是当时一些极度耗费记忆体的游戏、常驻程式以及常用的中文系统等...。 |
MS-DOS 6.0 | 1993年3月 | 加入了许多花俏的外部命令。系统检测程式MSD被加入。DoubleSpace压缩磁碟技术开始被使用,亦开始附上微软自家的解毒软体VSAFE以及MSAV。网路方面开始加入对LL5传输线的支援。对于磁碟,开始加入磁区整理软体DEFRAG以及磁碟快取程式SMARTDRV。档案管理方面,以豪华的MSBACKUP取代了命令行方式的BACKUP,另外,终于加入了DELTREE与MOVE公用程式。开始正式支援光碟机。记忆体管理方面则加入了功能较丰富的MEMMAKER组态最佳化程式。 |
MS-DOS 6.2 | 1993年11月 | 修正DoubleSpace之bug。 |
MS-DOS 6.21 | 1994年2月 | 移除DoubleSpace。 |
MS-DOS 6.22 | 1994年6月 | 最后一个销售版本,磁碟压缩器改版为DriveSpace重新登场。国乔(KC)取得微软与IBM授权,搭配国乔中文系统发表自己的DOS 7.0。 |
MS-DOS 7.0 | 1995年8月 | Windows 95所带的版本,支持长文件名。 |
MS-DOS 7.1 | 1996年8月 | Windows 95 OSR2、Windows 98、Windows 98SE所带,加入对大硬盘和FAT32分区的支持等。 |
MS-DOS 8.0 | 2000年9月 | Windows Me所带,抛弃了硬盘上的DOS实模式支持(可以恢复)。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