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钢盔(德语:Stahlhelm,复数为Stahlhelme,即德语的“钢盔”),德意志帝国军队自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用德式钢盔取代传统的德式钉盔。德语的Stahlhelm意指一般通称的钢盔,以及特别是用于描述独特的这一种形状的德式钢盔。
德式钢盔拥有特殊的“煤斗”形状,因此成为明显可辨的军事象征并且对于交战双方是一种普遍的军事政治宣传,就像早先被取代的德式钉盔一样。
Stahlhelm这个字也是1918年末期-1935年,德国在一战战后时所出现的准军事民族主义组织“钢盔团”的名字。在二战后,德国联邦国防军(英语:Federal Armed Forces)和国家人民军(Nationale Volksarmee,英语:National People's Army)继续将他们的标准头盔称为“德式钢盔”(Stahlhelm),但在联邦国防军,其设计是基于美国M1钢盔,而国家人民军的头盔M56头盔则是基于以1942-1943年未使用的德国设计为蓝本。
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作战人员除了衣物与皮帽以外并没有发配到任何头部保护装备,大部分设计上是为了防备刀伤。当堑壕战开打时,交战双方因为严重头部伤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显著地增加了。(大多是被炮弹弹片所伤而非被子弹直接命中)。法军是第一个发现有此头部防护的需求并且在1915年晚期开始发配Adrian helmet给士兵。[1][2]英军和英联邦军队也接著发配布洛迪钢盔(Brodie helmet)给士兵,而布洛迪钢盔尔后也用于美军穿戴,德军也因此开发了Stahlhelm式钢盔。
起源
德式钢盔是由Technical Institute of Hanover的Friedrich Schwerd博士所设计。在1915年早期,Schwerd博士在受命前往柏林后随即发表了一篇关于堑壕战的头部伤害研究并且建议采用钢盔。他因此接下设计和制造合适头盔的任务[3];大体上是基于15世纪的轻便头盔“sallet”,可以提供头部和颈部良好的防护。[4]
型号
德式钢盔不同的型号是由该年分来命名。举例而言,于1942年采用的“1942型”钢盔也被称为“M1942”或“M42”。名称指的是钢盔的M19"XX"年分。
在其他国家的使用
在中德合作(1911年-1941年)期间,德军的顾问团协助国民革命军的训练及装备,协助中华民国建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通常被称为德械师,因此德式钢盔便得到了国军大部分战斗单位的采用,二战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有使用掳获自国军的M1935钢盔至80年代。
其他使用国还包括二次大战时加入德国阵营的芬兰、与纳粹德国友好的中立国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和葡萄牙萨拉查政权,前南斯拉夫人民军也大量使用纳粹德军留下来的武器装备,当中德式钢盔被使用至1959年,南美洲的智利也一直有使用德式钢盔。
使用国家
参考文献
- Jack Sheldon, "The German Army on the Somme 1914-19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arnsley UK: Pen & Sword Military, 2007. ISBN 978-1-84415-513-2
- Tubbs, Floyd R.; Robert W. Clawson. Stahlhelm: Evolution of the German Steel Helmet.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0-87338-677-9.
相关条目
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