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01榴弹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M101榴弹炮(M2A1 105毫米榴弹炮)是二战时美军的制式榴弹炮之一,在1941年起生产,在各战场作为师级支援火力大量生产并支援给个盟邦使用,其廉价设计简便与火力适中的特性获得炮兵肯定,直至今日仍有国家采用。
M101榴弹炮 M2A1 105毫米榴弹炮 | |
---|---|
![]() 2005年3月26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士兵正在加利福尼亚州发射M101榴弹炮 | |
类型 | 榴弹炮 |
原产地 | 美国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41年起 1989年除役 |
使用方 | ![]() |
参与战争/冲突 | 二战 韩战 八二三炮战 法越战争 越战 马拉威危机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
生产历史 | |
生产商 | 岩岛兵工厂 |
生产日期 | 1941年起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2,260千克(4,980磅) |
长度 | 5.94米(19.5英尺) |
枪管长度 | 22倍径:2.31米(7.6英尺) |
宽度 | 2.21米(7.3英尺) |
高度 | 1.73米(5.7英尺) |
炮弹 | 105x372R |
口径 | 105 mm(4.1英寸) |
后膛 | 水平闭锁 |
后坐力 | 固定液压,42英寸(110 cm)行程 |
载具 | 纵向分离双炮尾拖架 |
射击仰角 | 仰度最高1180密位、最低-89密位 |
回旋角度 | 46° |
枪口初速 | 472米/秒(1,548尺/秒) |
最大射程 | 11,270米(7.00 mi) |
服役历史

与许多美制火炮的开发历史相同,M101的开发必须回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军进行的技术分析计划。美国在那一场战争深切体认到国内缺少开发新型火炮的代价,在1918年成立威斯特韦尔德理事会收集各国战争资料,在亚伯丁测试场进行实验,以评估未来美国军队的需求,到1919年5月理事会解散前,他们的其中一部分成果便是建议未来的美国炮兵核心将需要以105公厘与155公厘火炮为主。虽然最后理事会的成果并未立即落实,但美国自1919年后便推动105公厘榴弹炮的开发作业;石岛兵工厂在1928年提出M1式105公厘榴弹炮的开发计画,但因隔年的经济大萧条导致美国政府缺乏资金推迟开发。到1939年,石岛兵工厂推出M2式105公厘榴弹炮,测试则到1940年6月结束,这时候M2榴弹炮仅生产14门。
租借法案通过后,美国开始将工业能力转用在军事上,M2榴弹炮自1941年起大规模量产并支援盟邦作战,到1953年美国停产为止,共制造了10202门,如果纳入盟邦授权生产者将超越此数字;虽然M2榴弹炮性能与各国同量级火炮相比没有特别突出,但是伴随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它的特点便是结构简单以及零附件容易取得,与美国援助的运输卡车配套让同盟国都享受到机械化炮兵的机动优势,因此战后M2榴弹炮与105公厘炮弹成为许多国家炮兵的标准装备。
二战后美军在1962年进行装备编号重编,M2A1更名为M101榴弹炮,随后修改部分炮架与炮盾设计成为M101A1,并经历了韩战及越战,而其弹药亦成为其他105毫米榴弹炮的标准弹药。法国及越南国在法越战争皆有使用M101,美国介入越战中M101A1大举军援越南共和国,105榴炮为军援的基本炮兵武备,在1975年越南共和国灭国后,越南民主共和国善后整理时,从越南全境清点出至少1,000门M101A1,并由越南人民军接收使用。美国空降部队与海军陆战队在1964年换装同口径轻量化炮架的M102榴弹炮[1],但因为价格因素没有全数替换,直到美军从英国引进M119榴弹炮后才将M101A1自陆军除役。
加拿大军队使用C1榴弹炮(即M2A1,M101衍生型)至1997年,改良后的版本名为C3[2]并继续装备加拿大后备军,C3采用更长的炮管及加装制退器,增强炮尾拖架及拆除装甲挡板。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亦后克罗地亚得到约50门M2/M101榴弹炮,另外南斯拉夫生产的M56榴弹炮仿制自德国的LeFH 18榴弹炮,但发射M101的105毫米弹药。澳大利亚陆军后备军至今仍有装备小量的M2榴弹炮,并逐步以L118榴弹炮及M198榴弹炮作取代。
中华民国使用M2A1是援引租借法案取得,最初由败退撤入印度的驻印远征军换装,后来在Y部队(滇西换训的中国远征军)有少量拨交,配备在军级所辖之军炮兵营,每营编制12门炮。除了军炮兵营,国军在1943年后将装备匮乏的独立炮兵团人员空运印度换装M2A1榴弹炮,并划归驻印远征军司令部统率,独立炮兵第四团、第五团在抗战期间接受换装。[3]据统计,截至抗战胜利时,美国提供给国民政府476门M2A1榴弹炮,被国军美械部队当作军级火炮使用。二战结束后中华民国直至1951年韩战期间方重获美国军援,并于1957年获得350门M2A1,编入各师炮兵指挥部管辖;1971年,61兵工厂开始测绘M2A1蓝图,后续获得美国石岛兵工厂提供生产工程图,翻译图纸后在台湾自行生产M101A1,更为六三式/六三甲式(63甲式105公釐榴弹炮),在1983年统称为T63 105mm榴弹炮。[4] 目前M101A1/T63等仍在各联兵旅及指挥部所属混炮营内服役。[5]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场缴获的105毫米美式榴弹炮统一编为各大野战军的炮兵纵队(特种兵纵队)集中使用。东北军工系统已经能仿制美式105毫米榴弹弹头并使用复装的日式105毫米榴弹弹筒。1948年上半年,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辖6个炮兵团,其中4个榴弹炮团共装备36门美制105榴弹炮和53门日制九一式105mm榴弹炮。淮海战役后,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的105毫米榴弹炮超过150门。1949年渡江战役时的“紫石英”号事件中,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炮兵第一团、第六团使用了该型号美制榴弹炮轰击英国军舰。中国人民志愿军使用105毫米美式榴弹炮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打满全场,战争期间共损失了64门该型榴炮。第五次战役前夕,志愿军直属机动炮兵部队拥有美制105榴72门,步兵部队队属炮兵拥有45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拥有美制105榴230门。1951年底,志愿军的美制105榴190门。1951年10月文登川地区抗击美军坦克集群劈入的防御作战中,炮兵某团四连三班支援938.2高地防御作战而荣立集体一等功、获“愈战愈强”锦旗,该炮被授予二级英雄炮,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6]。鉴于越盟军队的75毫米美式榴弹炮不能对抗法国殖民军的重炮,1951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军区在蒙自县碧色寨以24门105毫米美式榴弹炮装备、组建、训练越南人民军第34炮兵团,派出杜友方任该团军事顾问[7];该炮兵团隶属驻云南省宜良县汤池镇凤鸣村的越南军事干部学校(后称越南人民军陆军第一军官学校、陈兴道陆军大学),对外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特科学校”,越方校长黎铁雄少将(越军首任炮兵司令),政委陈子平(1959年-1967年为越南驻中国大使)。1953年年初,校长黎铁雄奉调回国后,由政委陈子平率领,1953年1月26日起越军第34炮兵团由中方配齐各型车辆、通信器材、武器,1667人于从蒙自出发经云南河口入境越南,秘密集结于安沛,参加了随后的越南抗法独立战争的诸战役。[8]
使用国家
M101榴弹炮曾为67个国家的装备,包括[9]:
希腊
巴哈马
阿根廷
巴西
加拿大
智利
哥伦比亚
克罗地亚
厄瓜多尔
萨尔瓦多
法国
危地马拉
印度尼西亚
日本
立陶宛
北马其顿[10]
墨西哥
新西兰
巴拉圭
秘鲁
菲律宾
乌拉圭
越南共和国
塞尔维亚
柬埔寨
南斯拉夫
澳大利亚
泰国
土耳其
缅甸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俘获、缴获)
巴基斯坦─巴基斯坦陆军
乌克兰
及其他多个国家。
衍生型

主炮:
- M1920 - 样版[11]
- M1925E - 样版[11]
- T2-后成为标准型M1[11]
- M2(1934年)-改良以发射成型弹药[11]
- M2A1(1940年)-改良后膛环[12]
- M3 - 轻量化型,炮管短了27吋
- T8,后成为标准型M4 - 车载型,改良了后膛及改用圆筒式后座系统[13]
- M101 - 二战后重新命名配M2A1炮架的M2A1
- M101A1 - 二战后重新命名配M2A2炮架的M2A1
- C3 - 加拿大的C1(M2A1)改良型,配33倍径炮管
炮架:
自走炮型
- M4A4E1中型坦克 - M2A1配T70炮架[15]
- M4(105)、M4A3(105)中型坦克 - M4配M52炮架[15]
- M45重型坦克 - M4配M71炮架[16]
- 配霍尔特牵引车(Holt tractor)的测试型 - M1920[17]
- 克里斯廷(J Walter Christie)设计的测试型 - M1920[17]
- T9 105毫米自走炮-改良自科莱特拉克(Cletrac )MG-2牵引车[18]
- T19 105毫米自走炮-配M2A1,改良自M3半履带车[19]
- T32/M7 105毫米自走炮-配M2A1[15]
- T76 / M37 105毫米自走炮-M4配M5炮架,改良自M24霞飞坦克[18]
- T88 105毫米自走炮-M4配M20炮架,改良自M18地狱猫[20]
弹药
M101榴弹炮发射105公厘分装式炮弹,发射药装于M14弹壳内,而空包弹则配M15弹壳及黑火药装药[21]。发射药包有7个位阶可选,从1号装药(最小份量)至7号装药不等(最大份量),M3榴弹炮与M101系列的炮弹规格共通,但发射药则是另外的减装版本[21]。唯一采整合式炮弹的弹种只有M67反战车炮弹,但后来也改成分装式设计,只是装药量仍不可调整。
可用弹药[19][21][22] | |||||
类型 | 型号 | 重量,公斤(弹体/弹头) | 弹头装药 | 初速,米/秒 | 射程,米 |
榴弹 | M1榴弹 | 19.08 / 14.97 | TNT或50/50阿玛图,2.18公斤 | 472 | 11,160 |
高爆反坦克弹 | M67反装甲高爆弹 | 16.71 / 13.25 | 彭特来炸药,1.33公斤 | 381 | 7,854 |
烟雾弹 | M84烟幕弹(HC BE) | 19.02 / 14.91 | 氯化锌 | 472 | 11,160 |
彩烟弹 | M84彩烟弹(BE) | 17.86-18.04 / | 混合发烟剂 | ||
烟雾弹 | M60烟雾弹(WP) | 19.85 / 15.56 | 白磷,1.84公斤 | 472 | 11,110 |
烟雾弹 | M60烟雾弹(FS) | 20.09 / | 氯磺酸三氧化硫,2.09公斤 | ||
生化弹 | M60生化弹(H) | 19.43 / | 芥子毒气,1.44公斤 | ||
训练弹 | M1训练弹 | 472 | 11,160 | ||
训练弹 | M14训练弹 | - | - | ||
空包弹 | - | - |
穿甲程度,毫米[19] | ||||
弹药/距离,米 | 0 | 457 | 914 | 1,828 |
M67反装甲高爆弹(平射,0°) | 102 | |||
穿混凝土程度,毫米[19] | ||||
M1高爆弹(平射,0°) | 457 | 427 | 396 | 335 |
不同的国家使用的测量方法有所不同,因此与其他装备直接相比会有误差 |
相关条目
L118榴弹炮 - 1970年代的轻量化版本105毫米榴弹炮
LG1 榴弹炮 -现代轻量化版本105毫米榴弹炮
G7榴弹炮 - 现代化版本105毫米榴弹炮
63甲式105公釐榴弹炮
- M1 4.5英寸野战炮
注脚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