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类Unix操作系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GNU是一个自由的作业系统,其内容软体完全以GPL方式释出。这个作业系统是GNU计划的主要目标,名称来自GNU's Not Unix!的递回缩写,因为GNU的设计类似Unix,但它不包含具著作权的Unix代码。GNU的创始人,理察·马修·斯托曼,将GNU视为“达成社会目的技术方法”。
开发者 | 社区 |
---|---|
编程语言 | 各种(特别是C语言以及汇编语言) |
作业系统家族 | 类Unix系统 |
运作状态 | 当前 |
源码模式 | 自由软件 |
市场取向 | 个人计算机、移动设备、嵌入式设备、伺服器、大型机、超级计算机 |
支援平台 | IA-32(仅限Hurd内核)和Alpha, ARC, ARM, AVR32, Blackfin, C6x, ETRAX CRIS, FR-V, H8/300, Hexagon, 安腾, M32R, m68k, META, MicroBlaze, MIPS, MN103, OpenRISC, PA-RISC, PowerPC, s390, S+core, SuperH, SPARC, TILE64, Unicore32, x86, Xtensa(仅限Linux-libre内核) |
内核类别 | 微内核 (GNU Hurd)或整块性核心 (Linux的分支,GNU Linux-libre) |
使用者空间 | GNU |
许可证 | GNU GPL、GNU LGPL、GNU AGPL、GNU FDL、GNU FSDG[1][2] |
官方网站 | https://www.gnu.org/ |
作为作业系统,GNU的发展仍未完成,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具有完备功能的内核尚未被开发成功。GNU的内核,称为Hurd,是自由软体基金会发展的重点,但是其发展尚未成熟。在实际使用上,多半使用Linux内核、FreeBSD等替代方案,作为系统核心,其中主要的操作系统是Linux的发行版。Linux作业系统包涵了Linux内核与其他自由软体计画中的GNU组件和软体,可以被称为GNU/Linux(见GNU/Linux命名争议)。
GNU操作系统起源于GNU计划,由理查·斯托曼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发起,希望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开放原始码作业系统来取代Unix,计划中的作业系统,名为GNU。1983年9月27日,理查·斯托曼在 net.unix-wizards 和 net.usoft新闻群组中公布这项计划。 [3][4]。理查德·斯托曼通过使用变化单词的各种手法来选择名称,包括曲目The Gnu。[5](00:45:30)
斯托曼的目标是成立一个完全自由的操作系统,他希望电脑用户是能够“自由使用”的。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 大多数人都能自由学习软件的源代码,自由地与他人分享的软件,可自由修改软件的行为,自由发布的软件的修改后的版本。这种理念,在1985年3月出版的GNU宣言崭露无遗。[4]
1984年1月5日,正式开始开发软体,为了防止这些软体将来可能被主张所有权,影响到自由软体的发展,斯托曼辞去了在实验室的工作。[6]。理查·斯托曼使用不兼容分时系统 (ITS)[6](一种早期的作业系统,使用汇编语言撰写,因其所运行的称为 PDP-10的电脑系统架构停止发展而变得过时)的经验,导致了需要一种可移植系统的决定。[5](00:40:52)[7]因此,会议决定,将开发新的系统,并使用 C 和Lisp作为系统编程语言。[8] 且GNU将与UNIX兼容。[9] 当时,UNIX已经是一个流行的专有操作系统。而Unix的设计是模块化的,所以它可以被逐步分块的实现。[7]
1984年,开始发展编辑器Emacs等软体。1985年,发表GNU宣言。1989年,发表GNU通用公共授权条款。GNU计划中的其他部份,如编辑器、编译器、shell等都已经完成,独缺作业系统核心。1990年,自由软体基金会开始正式发展Hurd,作为GNU计画中的作业系统。根据汤玛斯·布什内尔的回忆,最早自由软体基金会使用Trix来开发作业系统,但在1986年放弃这个计画。在此后,他们原希望以轻量化后的4.4BSD为基础进行开发。1987年,理查德·斯托曼决定以GNU Mach微内核进行开发,认为可以借此加速作业系统的开发,但因为一直不确定卡内基梅隆大学何时要将核心原始码释出,造成计划延宕三年。他在之后承认这是个错误。
许多必要的软体需要从零写起,但已存在的第三方组件,如 TeX、X Window System[4]和Mach微内核等等组成了 GNU Hurd 的核心.[10] 除了上述的第三方组件外,大多数的GNU软体是由许多志愿者,在他们的空闲时间,或由公司、[11] 教育机构和非营利性组织赞助下撰写。1985年10月,理查·斯托曼建立自由软体基金会 (FSF)。在1980到1990年代,他们雇用软体发展工程师去转写GNU必须的软体。[12][13]
1991年,Linux出现。1993年,FreeBSD释出。所有GNU计划中,运行于使用者空间的软体,都可以在Linux或FreeBSD上使用。许多开发者转向于Linux或FreeBSD。其中,Linux成为常见的GNU计划软体运行平台。理查德·斯托曼主张,Linux作业系统使用了许多GNU计划软体,应正名为GNU/Linux,但没有得到Linux社群的一致认同,形成GNU/Linux命名争议。
由于GNU颇具知名度,有兴趣的商家开始促进发展或出售GNU软件和技术支持。其中最突出的和成功的,是Cygnus Solutions,[11]现在红帽公司的一部分。
该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GNU编译器套装(GCC)、GNU的C函式库(glibc)、以及GNU核心工具组(coreutils)[14],另外也是GNU除错器(GDB)、GNU二进制实用程序(binutils)[15]的GNU Cash shell中[10] 和GNOME桌面环境。[16] GNU开发人员已经向GNU应用程序和工具的Linux 移植 ,现在也广泛应用在其它操作系统中使用,如BSD变体的Solaris,和OS X作出了贡献。[17]
许多GNU程序已经被移植到其他操作系统,包括专有软体,如Microsoft Windows[18]和OS X.[19] GNU计划已经被证明是比他们的专有Unix更为可靠。[20] 截至2022年1月,GNU主办的官方网站共有457个GNU软件包(包括已停止维护的73个 )。[21]
GNU项目的官方核心是GNU Hurd;然而,截至2012年,Linux核心正式以Linux-libre为名成为GNU计画中的一部份,并删除了所有专有组件的变种。[22]
像FreeBSD内核其他核心依然和GNU软件合作,形成一个工作的作业系统。[23] FSF认为Linux核心,与GNU工具和实用程序使用时,应承认自己为GNU变种,并促进改成 GNU/Linux 的这类系统名称(导致GNU/Linux命名争议) 。[24][25][26] GNU工程已认可的Linux发行版,如gNewSense , TRISQUEL和Parabola GNU/Linux-libre。[27] 不使用Hurd作为核心的GNU的其他变种包括的Debian GNU / kFreeBSD和Debian GNU / NetBSD的,将得以对BSD的核心实现GNU的早期计划。
GNU的商标是一个牛羚头。
原先版本是Etienne Suvasa所设计,而今比较流行的粗体版本则是Aurelio Heckert所设计。
[28]
GNU商标出现在GNU的电子文件中,也是自由软体基金会的元素。
30周年商标是原商标的修正版本,是由自由软体基金会创作,其目的为庆祝30周年。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