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麦康比去氧反应是一个有机反应。在反应中,有机化合物中的羟基被氢取代[1][2]。该反应以英国化学家德里克·巴顿(1918年-1998年)和斯图尔特·W·麦康比命名。
机理
反应机理包括催化剂的自由基引发阶段(链引发)与后续的链转移阶段[3]。醇1首先反应生成黄原酸酯2。另一个反应物三丁基锡烷3在AIBN8的作用下分解,生成三丁基锡自由基4。这个自由基从2中夺取黄原酸基团,得到烷基自由基5和三丁基锡烷黄原酸酯7。7中的硫-锡键很稳定,为反应提供了驱动力。之后自由基5从另一个三丁基锡烷分子中夺取一个氢,生成脱除氧的目标产物6和自由基4,后者继续参与链转移过程,如下图所示。
变化
本反应中使用的三丁基锡烷有较强的毒性,价格昂贵,而且难以从反应体系中分离。这成为了这个反应的主要缺点。一种改良的方法是用氧化(双)三丁基锡提供自由基,而用聚甲基硅氧烷提供氢[4]。在这个反应中,硫代氯甲酸苯酯最终生成羰基硫。
三烃基硼烷水合物(如带有很少量水的三甲基硼烷)是另一个很好的氢给予体[5] 。
在一个催化循环中,在水的存在下,三烃基硼烷3首先被空气氧化,同时生成甲基自由基4。4与黄原酸酯2作用,生成硫代S-酸酯7与烃基自由基5。化合物3为5提供氢,得到脱氧产物与一个新的甲基自由基。
理论计算表明,硼烷水合物中的氢-氧键发生均裂时,需要吸热。所吸收的热量与三丁基锡烷发生均裂时相近,但比水均裂时吸收的能量要少得多。
最新进展
在印楝素的全合成中,有一步用到了巴顿-麦康比反应的其中一种变化形式[6]:
在反应的另一种变化形式中,用1,1'-硫代羰基二咪唑(TCDI)作为反应试剂,代替了常用的硫代氯甲酸苯酯。这个反应在pallescensin B的全合成中得到了应用[7]。由于TCDI氮上的孤对电子参与组成咪唑的芳香环,该孤对电子并不与硫代羰基共轭。所以黄原酸酯不会因为共振而变得特别稳定,亦因此加强硫代羰基碳原子的亲电子性。所以TCDI特别适用于伯醇的脱氧反应。
这个反应也可以应用在S-烷基黄原酸酯上。用三乙基硼烷作为新型的不含金属的试剂,脱氧时所需要的氢可以来自于质子溶剂或反应器壁。在严格无水的条件下,氢甚至可以来自硼烷自身[8]。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