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罗莎(英语:Hurricane Rosa)是相对活跃的1994年太平洋飓风季中唯一一场曾经登陆的太平洋飓风,在墨西哥至少夺走四条人命。飓风的残留湿气还于1994年10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发大面积洪灾,导致22人遇难,经济损失达数亿美元。天气系统最初在10月8日成为热带低气压,但次日又逐渐消退。10月8日,气旋重新形成并在逼近墨西哥期间稳步增强,最终于登陆前不久达到最高强度,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属二级飓风标准。此外,罗莎还是本季最后一场飓风和倒数第二场热带风暴。
气象历史
10月8日,一片带有环流的扰动天气区发展出对流,成为第十九E号热带低气压[1],但气象机构起初预测气旋很快会在强烈风切变的影响下消散[2]。低气压的移动幅度很小,并因风切变的持续影响而无法发展[3]。气旋难以有效组织,到10月9日时组织已经非常混乱,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因此中止发布公告[4]。
气旋残留向东移动,同另一片扰动天气区相互影响,令对流再生[5],系统于10月10日再度成为热带低气压,其中可能存在新的环流中心[6]。不过,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的初步报告中既未说明气旋一度消散,也没有提及之后的再生[7]。低气压所在海域环境有利于热带气旋发展,同时又基本没有移动[5],于10月11日升级成热带风暴并获名“罗莎”(Rosa)[8],再于一天后在下加利福尼亚半岛最南端以南约555公里洋面进一步升级成飓风[9]。接下来一天半里罗莎继续缓慢移动,然后在低压槽的影响下加速朝东北偏北前进。10月14日,飓风达到风力时速160公里,最低中心气压974毫巴(百帕,28.76英寸汞柱)的最高强度,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属二级飓风标准。数小时后,罗莎从马萨特兰东南偏南方向约110公里处登陆。风暴环流在山区上空迅速减弱,最终于10月15日消散。[5]
防灾措施、影响和善后
10月12日,库利亚坎至曼萨尼约以及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北纬24°以南的沿海地区收到飓风观察预警,同时曼萨尼约至特皮克接获热带风暴警告。10月14日,库利亚坎到科连特斯角(Cabo Corrientes)间沿海地区进入飓风警告生效状态,科连特斯角至曼萨尼约以南地区则收到热带风暴警告。所有观察预警和警告都在当天中止。[10]
10月13至14日,“伦敦精神号”(London Spirit)和“玛丽·马士基号”(Marie Maersk)船只在海上分别遭遇热带风暴或飓风强度风力[11]。其中“玛丽·马士基号”的位置离风眼很近,所以观测数据对气象机构很有参考价值[2]。
纳亚里特州和杜兰戈州各有一人溺毙,锡那罗亚州有四人失踪。纳亚里特州有十万余人的住房受损。罗莎产生的狂风导致锡那罗亚州许多电线杆、电缆和房屋受损,山区的降雨量在76到127毫米之间,引发多起山体滑坡。[2]哈利斯科州发生多起泥石流,两个沿海村庄有约400人被迫疏散[12]。风暴在墨西哥部分沿海和内陆地区降下暴雨,其中梅萨德佩德罗巴勃罗(Mesa de Pedro Pablo)降雨量最高,达358毫米[13]。
气旋还把湿气送入美国境内,这些湿气同墨西哥湾北部的水分共同影响,于10月15至19日产生强烈雷暴,德克萨斯州38个县部分地区发生洪灾。除沿海地区外,圣哈辛托河(San Jacinto River)和三一河(Trinity River)盆地周边灾情最为严重,降雨总量最少也有200毫米,最多的超过710毫米。[14]受降水影响,有19间气象站测得百年一遇的洪水,多项数据的原有纪录被打破,其中有些是在1940年所创。杰克逊县埃德娜(Edna)附近的拉瓦卡河(Lavaca River)水位打破1936年的纪录。[15]洪灾导致3069户民宅被毁,另有6560套严重受损,6148套的破坏程度较轻。铁路和公路受到持续破坏,天然气和石油管道因受损泄露,圣哈辛托河下游和加尔维斯顿湾(Galveston Bay)的环境受到破坏。德克萨斯州东南部因洪灾受到价值七亿美元(1995年美元)的损失,共有22人遇难。[14]10月18日,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将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划为灾区[16]。该机构此后一共收到约2万6000份救灾援助申请,批准援助金总额5400万美元[14]。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