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斋鸡粒是一种香港零食,主要用料是炸脆的面筋,外观呈一只指头大小的不规则粒状,口感硬脆[1],虽然名称有“鸡”字,但是实际上没有鸡肉,因为颜色似烧鸡,故名为“斋鸡粒”,此外亦有一种零食名为“斋烧鹅”,其外观与斋鸡粒十分相似,虽然名称有“鹅”字,但是实际上没有鹅肉,同样是香港的特色小吃[2]。不过斋鸡粒或斋烧鹅是否属于纯素食,则要视乎在调味料中有否加入鸡粉或鸡汁等可能含有肉类成分的调味剂[3]。
斋鸡粒主要由炸脆的面筋再与调配好的酱汁拌混而成。面筋是由高筋面粉加水混合,再将面团拉至起筋,拉成长条状,切成小块,然后放入锅中油炸[4]。酱汁通常使用五香粉、咖喱粉及辣椒粉制作,并使用盐或酱油调味,在与麦芽糖混合煮成糊状,亦可加入叉烧酱,为了卖相更佳,市面售卖的斋鸡粒通常还会加入食用色素,使成品的颜色与表皮香脆的烧鸡相似。煮好酱汁后,便可加入炸脆的面筋拌匀,再将面筋取出,各自分开风干,避免黏在一起[5]。
“斋烧鹅”是一种与“斋鸡粒”极为相似的零食,两者的外观很接近,但原味的斋烧鹅的颜色一般较斋鸡粒略深,又因为颜色与烧鹅相似,故名为“斋烧鹅”,而做法与斋鸡粒大致相同,据香港华园食品经营者称,斋烧鹅和斋鸡粒的最大分别是在捞汁前的炸面筋次数[2],前者的面筋要炸两次,后者只是炸一次,所以斋烧鹅口感较硬较脆,斋鸡粒则较柔软和烟韧,两者口感有别,却可满足不同人的喜好[2]。
以前的香港早已有素食店及小贩售卖使用面团、豆腐皮等制作的斋卤味,如甜酸斋、咖喱斋、斋叉烧和斋鸭肾,因为售价低廉,在物质不丰富的年代可谓流行一时,不过这类甜酸斋、斋叉烧及斋鸭肾等斋卤味,由于混合了酱汁,在室温下很易腐坏,可是1950年代的香港家庭甚少拥有雪柜,无法冷藏这类混有汁液及容易变坏的食物,只能即买即食。零食商人毕清培为了制作耐存放的斋鸭肾作为零食出售,于是将面筋改为油炸,减少原本斋鸭肾的水分,同时调配水分含量较少的调味汁,使做出来的斋鸭肾变得脆口,也在室温下更耐保存,由于进食这种新制作的斋鸭肾的口感香脆,令人联想起吃烧鹅皮的口感,于是毕清培将这种改良版的斋鸭肾改名为斋烧鹅[2],当他建立华园食品后,斋烧鹅便成为1960年代该公司的主力产品之一,香港亦有零食店制作出类似的零食并且名为斋鸡粒[4],于是斋鸡粒和斋烧鹅一度是香港的流行零食[6],直至后来因为香港市面的零食选择日益丰富才渐渐式微,而现在斋鸡粒和斋烧鹅成为了香港怀旧零食[7]。
斋鸡粒或斋烧鹅都是由炸脆的面筋为主要食材,制作时还会加入糖、植物油、盐、酱油及其他食物调味添加剂,相比一包三块约重25克的梳打饼含有119卡路里,一包通常是80克的斋鸡粒或斋烧鹅,便有约365卡路里,相等于吃了三包梳打饼,亦需要留意糖分及含钠量,面筋含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调味的酱料则通常较高钠,一包有碳水化合物约46克,相当于约30克糖、约11.5克脂肪、约17克蛋白质,以及约480毫克钠[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