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 (上古人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黄帝族[1],又称黄帝氏族[2][3]黄帝部落[4][5][6][7]黄族,是中国古代以黄帝为始祖的氏族部落。

概论

黄帝族的学说可以追溯到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梁启超对中国上古史开始进行系统学术研究,提出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建立。在学术界中,对于中华民族的始祖进行许多研究,其又以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黄帝及炎帝最被注意。

顾颉刚等人为首的疑古派,认为古史为神话传说,主张黄帝及炎帝为经由托古神话而构成的虚构传说人物。而于右任、钱穆等学者,则形成信古派,认为古史神话皆有根据,黄帝与炎帝真实存在。除了认为黄帝炎帝皆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外,也出现将黄帝当成是氏族代表或族群名称的说法。

在中华民国时期,曾有多位学者将黄帝视为是一个族群或氏族,但并没有提出黄帝族的名称。夏曾佑首先提出中国始祖于三个民族的学说。他认为,中国最初可分为诸夏族,荤粥族与黎族三支。诸夏族中又可分为黄帝及炎帝两个支系[8]王献唐主张炎帝与黄帝为两个不同氏族,最初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住民为炎帝族,后被黄帝族驱逐。

承继夏曾佑的说法,徐旭生将中国古代民族,分成三个民族集团,分别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与苗蛮集团,而炎帝族与黄帝族形成了华夏集团。他认为黄帝族起源自陕西南部,沿洛水南下至中原[9]钱穆也曾考证黄帝起源于陕西,认为他是古代氏族领袖,其部落为游牧民族,后成为氏族祖先。学者吕思勉认为,黄帝族原为在河北的游牧民族,南下征服了农耕民族。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郭沫若等人继续发展了黄帝族相关研究。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由范文澜、朱绍侯与王玉哲等人编著的中国通史,黄帝族一词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分教科书与通俗历史读物,如《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0]、《中华五千年纪事本末》[11]等著作,皆使用黄帝族这个名词作为汉族及中华民族的起源,但也有学者继续使用在黄帝代族、黄帝部落等名称来指称这个上古部族。

学术研究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范文澜主张,最初定居于陕西黄土高原的民族为炎帝族,黄帝族为活动于中国陕西、甘肃、青海至河北一带的游牧民族。南方蛮族中的九黎族进入中原,与炎帝族发生战争,炎帝族求助于黄帝族,黄帝族在击败九黎族后,征服炎帝族,形成中华民族的先祖[1]。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潜明兹认为,黄帝族原为一个黄土高原氏族部落的名号,之后发展为部落联盟的称号。黄帝族的集中与简称,成为黄帝这个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张岂之主张黄帝部族是源自黄土高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人群[1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曹定云认为黄帝氏族为华胥氏后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属黄帝氏族遗存[5]

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学界也有支持红山文化为黄帝与黄帝族创造的说法[13]。中国学者李辉透过现代分子人类学推断发源于磁山文化东夷少典部落,于公元前4000年北迁,分化出黄帝族,赶跑了使用芬兰-乌拉尔语的赵宝沟文化上层,创造了红山文化[14]。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高晶一认为汉语的雅言属于汉藏语系,而汉语的俗语属于汉芬兰语系,这跟黄帝部落北迁有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唐兰田昌五认为黄帝族出自戎狄。刘宝才认为周族与西戎皆源自炎黄部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刘起釪主张,起源于山西省南部的姬姓氏族形成黄帝族,之后发展为夏族,建立夏朝,周族为其后裔[15]。姬氏黄帝族为氐族,姜姓炎帝族为羌族[16]

反对意见

中华民国学者顾颉刚杨宽丁山等人,认为黄帝来自神话传说的转化,在战国至汉朝时才被当成先祖来看待,并非真实存在。

中华民国学者王明珂认为,黄帝族为后世攀附传说形成的族群,用于区分华夷秩序,在历史上未必存在[17]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