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黄昏鸟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昏鳥屬
Remove ads

黄昏鸟学名Hesperornis)是生活于白垩纪桑托阶坎帕阶)已经灭绝,而且具有牙齿的鸟类,主要生活在北半球的海域与近海地区,以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为主食。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模式种 ...
Remove ads

虽然有一些体型较小的种类可能具有飞行能力,但是其他大部分的种类是不具有飞行能力的,因为它们的翅膀已经退化了。一些学者认为黄昏鸟类必须滑动腹部才能在陆地上移动,在岸上的行动显得笨拙,而且因为脚呈现桨状,适合游泳与潜水,所以推测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它们很有可能是生活在水中的。

Remove ads

描述

Thumb
黄昏鸟复原图(Nobu Tamura, 2011.)
Thumb
帝王黄昏鸟(H. regalis)的化石,保存于美国自然史博物馆

黄昏鸟为大型鸟类,体长可达1.8米(5.9英尺)。[2]翅膀几乎退化,依靠强力的后肢游泳。黄昏鸟的脚不带蹼,而是呈现桨状,和现存䴙䴘类似,适合在水中潜泳。

和其他中生代鸟类(例如:鱼鸟)一样,黄昏鸟有也具有牙齿,用以咬住固定猎物。黄昏鸟的牙齿生长在上、下颌骨的纵向凹槽中,不具有独立的齿槽,和其他所知的鸟类(包含兽脚类恐龙)的牙齿生长模式不同,但却和沧龙十分类似,属于趋同进化[3][4]黄昏鸟的牙齿分布在整个下颌骨上颌骨后半部,前上颌骨前齿骨不带齿,为其嘴喙。嘴喙坚硬带有角蛋白,和现存鸟类相同。[5]黄昏鸟的上颚带有凹槽,在上下颌闭合时可收合下颚牙齿。[6]另外,黄昏鸟的下颌骨拥有和海王龙类似的可活动双重关节,有助于将猎物完整吞下肚。[4]

发现历史

Thumb
马什于1880年所复原的H. regalis骨架,不过实际上黄昏鸟并无法如此直立。

最早的黄昏鸟化石在1871年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与十位学生于美国堪萨斯州发现。[7]当时发现到的化石可以明显看出为一种巨型鸟类,翅膀退化但具有强壮的后脚,却缺乏头颅,马什推断黄昏鸟为一种擅于潜水的鸟类[8]马什将发掘到的新物种命名为“Hesperornis regalis”,意思为“帝王西方鸟”。[9]

在隔了一年后,马什重新组织了考古团队再次回到堪萨斯州,这次由马什的学生Thomas H. Russell发现到了接近完整的黄昏鸟化石。[10]这具样本上完整地保留了黄昏鸟的头部,让马什惊讶的是,黄昏鸟的口中上下均具有牙齿。[11]在1873年,马什表示这些化石的发现,模糊了分隔鸟类与爬虫类的界线。[11]然而之后不久,部分挖掘到的化石样本却流到了爱德华·德林克·科普手上,成为引发“化石战争”的导火线。

Remove ads

大众文化

外部链接

参考文献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