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道教神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黄初平(328年10月13日—约386年),后世称为黄大仙,著名道教神仙,出生地为现中国浙江省金华市兰谿市,原是当地的一名放羊的牧童,于山中修炼得道。宋代敕封为“养素净正真人”。
1897年 (清光绪23年),据说黄大仙奉玉帝旨意,尘凡布教,在广东番禺的一个扶乩活动中显灵,自道身世,劝人向善,引来不少信众,赤松黄大仙之名因而得以显扬。由于黄大仙十分灵验,加上当时广东的疫病蔓延,求医问方的善信就愈来愈多,黄大仙降乩用的灵签和药签一直沿用至今,在香港也十分普及。1921年,梁仁庵道长于香港九龙竹园筹建黄大仙祠,1969年,港英政府以黄大仙祠为地标,在香港九龙设立黄大仙区,黄大仙祠渐渐发展为香港最重要的道教祠庙及旅游景点。每年立春时节,黄大仙祠会开放给犯太岁的人免费进去其太岁殿拜太岁,只需以身份证作实便可。
黄大仙以东晋会稽郡金华县以“叱石成羊”的传说而著名。初平少年时在金华山放羊,于15岁得道士指引,到赤松山金华洞内石室修仙。
其兄黄初起四处寻找初平,都没结果。40多年后却在一位善卜的道士指示下,在金华洞内找到黄初平。初起追问当年羊群下落,初平就叫他往东面的山头处找。初起四处找不到羊,初平就走到山头大声呼唤。眼前的白石竟然应声昂首而起变成羊群。初起因此也起了修道之心,于是辞别亲人,与初平一起修炼去了。他们食松脂茯苓等,结果炼得“坐在立亡”,“日中无影”,虽500岁,而有“童子之色”。他们后来回乡,见亲戚邻居都死尽了,于是回山修炼。
黄初平先后因为“汲井愈疾”而有“救人之功”、“祈晴祈雨”和“随感随通”的仙迹,在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和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得到“养素真人”和“养素净正真人”的两个封号。
黄大仙的生平梗概在《神仙传》、《黄大仙自序》、《金华府志》、《金华县志》、《浙江通志》及《兰谿县志》都有记述。
“赤松子”:倪守约在《金华赤松山志》说明指引初平入金华洞修炼和指示初起觅得初平的道人,是赤松子的幻相。
黄大仙的信仰与崇祀,相传早在黄初平飞升后已经开始,也许在晋代已经发生。黄初平在金华山牧羊遇仙,在赤松山金华洞修炼成仙,加上“叱石成羊”,“证道得仙”等奇遇,非常引人入胜。再加上他们传说中能授人药方,度人成仙的故事,令初平兄弟为人所崇信。
据《金华赤松山志》,赤松宫于东晋时落成。赤松宫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奉诏更名“宝积观”。1951年,中国政府发展水利,建山口冯水库,宝积观才沉于水底。
明代以后,黄大仙的信仰传到广东一带,新会县的羊石坑,就是因为黄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而易名“叱石岩”。
原来广东的黄大仙信仰,是在1897年间,由一群读书人在番禺开始的。据记载,他们后来联集10名“善友”,请黄初平实设箕坛,并于同年农历十月,得黄大仙赐坛名为“普济”。此坛后历经数次破坏,今重建为广州黄大仙祠,原祠遗迹被列为广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晚清广东第一间供奉黄大仙的庙宇,是位于南海的普庆坛“赤松黄大仙祠”。该祠始建于1901年,约在1903年竣工,占地十五、六亩。主要创建人是稔岗梁仁菴道长。
另一间供奉黄大仙的庙宇是普化坛,仍设于广州花埭,建于1930年,与被破坏的普济坛,相距约半公里,占地只有四、五亩。由当年出掌东军政的南天王陈济棠和他的姨太太莫秀英主力兴建。
从五代吴越建赤松宫起始,历代朝廷和民间在祖居宗祠地的浙江金华祀奉黄大仙成风,自“宝积观”因鹿田水库建设而沉于水底后,金华山便再无祀奉黄大仙圣灵的道观。1996年9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成金华山黄大仙祖宫(简称祖宫),祖宫建设由金华市人民政府的建设指挥部组织实施。祖宫坐落在国家AAAA级双龙风景名胜区,居鹿田湖畔,披皇岭仙境,海拔562米,占地7.9公顷,耗资3000万元。建有仙祖道源山门、牧羊登仙照壁(长18高4.8厚1米),黄大仙祠牌楼(主牌楼长13.5宽4.3高10.1米、副牌楼长11.8宽3.7高7.2米)日月池、会仙桥、灵官殿(占239平方米)、锺楼(占地265平方米)、鼓楼(占地265平方米)、天音祭檀(直径18米,占地255平方米)、赤松宫(又名黄大仙宫,占地1068平方米,总高21米)、三清宫(占地826平方米,总高18米),厢房(东厢房占地435,西厢房159平方米)仙界名区牌坊和皇岭亭、宋皇御碑等。待建有祈仙殿、藏经阁、朝真阁、赤松道院等。祖宫枕山襟湖、气势恢宏,终年云雾缭绕,诉不尽仙居神佑的传说。祖宫有三奇;一是雨奇、二是音奇、三是灵签出奇,被中国道教界和港澳社会尊宠5000年中国史最大道观和3000万海外华人的祖祠社坛,现由全真华山派三十一代清纯子道长担任住持。祖宫现有常驻道长20位,皆隶属华山派,尤其名列道教三十六洞天的朝真洞,也由祖宫华山道士派驻管理,作为练功所用。
自60年代中期以后,啬色园把劝善的工作不仅停留在言文上,还融入社会,藉兴学育才来播扬道德文化。自1968年,啬色园不断增建学校,时至今日已达12间:中学5间、小学4间和幼稚园3间。这些学校均以“普济劝善”为校训,当中还在中学课程设“经训”科,让学生认识三教要义。
黄大仙的徒众致力将“普济劝善”的宗旨见诸行动,与信仰融为一体,成为黄大仙信仰的核心。
香港黄大仙的祠庙及道坛都没有供奉黄大仙泥塑或木雕的神像,反而是简单、平面的画像。开创供奉黄大仙画像传统的人,是香港黄大仙信仰的奠基者,也是啬色园的创建人之一的梁仁菴道长。黄大仙信仰在近代发轫于中国广东,主祀的祠庙都供奉黄大仙泥塑金身的神像。由于当时政局不稳,梁氏避乱南来,为求方便,因此舍塑像而带画像。这种折衷的做法却成了香港黄大仙信仰的最大特色。
黄大仙的画像,目前可见的大致有以下四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