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拉丁语:morbilli;英语:measles,rubeola,morbilli)是因感染麻疹病毒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之病毒性疾病[9][10],常见于儿童,为儿童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初期临床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咳嗽、鼻炎)、眼角结膜炎[11](充血、流泪、畏光)等,后续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颊黏膜上有细小白点(麻疹黏膜斑,柯普力克氏斑,Koplik's spots),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严重者可并发脑炎、肺炎。
此条目论述以部分区域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2018年4月22日) |
麻疹 | |
---|---|
又称 | Morbilli、rubeola、红麻疹(red measles)、英国麻疹(English measles)[1][2] |
一个已经感染麻疹4天的小孩 | |
症状 | 发烧、咳嗽、流鼻水、眼睛感染、红疹[3][4] |
并发症 | 肺炎、癫痫发作、脑炎、亚急性硬化性泛脑炎[5] |
起病年龄 | 暴露后10–12天[6][7] |
病程 | 7–10天[6][7] |
类型 | 麻疹病毒感染疾病[*]、病毒感染 |
病因 | 麻疹病毒[3] |
预防 | 麻疹疫苗[6] |
治疗 | 支持治疗[6] |
患病率 | 每年2000万人[3] |
死亡数 | 73,400人(2015年)[8]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医学专科 | 感染科 |
ICD-11 | 1F03 |
ICD-9-CM | 055 |
DiseasesDB | 7890 |
MedlinePlus | 001569 |
eMedicine | 966220 |
麻疹疫苗未出现前,儿童易被传染,但成人也有一定机会感染。此症典型的症状及征候包括四天的发烧,及出现咳嗽、鼻炎以及结膜炎的症状(其英文为 cough、coryza 及 conjunctivitis,也简称为“三C”),伴随著发烧及红疹[9][12][13]。常见有发烧的症状,约会持续一周,麻疹的发烧会高达40 °C(104 °F)[14]。
罹患麻疹时,在颊黏膜上会出现称为柯氏斑点(柯普力克氏斑、麻疹黏膜斑)的细小白点,是麻疹的病征,不过只是暂时出现,因此不常看到[12] 。不过在病患的感染力到达高峰之前,医师若有识别到柯氏斑点,有助于减缓疾病的扩散[15]。
患者多半在有症状后五天就会开始出现红色平坦的疹子,一开始常出现在脸部,再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13] 。在接触麻疹者后约十到十二天会有麻疹症状,会持续七至十天[6][7]。
病患中有三成会有并发症,像是腹泻,视力障碍,脑炎及肺炎等疾病[6][16]。虽然中文名称相似,但麻疹和风疹(德国麻疹)及小儿急疹是不同的疾病[17]。
麻疹是空气传播疾病的一种,所以可轻易借由已感染者的咳嗽和打喷嚏而传染给他人,也可藉著唾液或鼻腔分泌物传播[6]。九成的人在没有免疫能力下,和麻疹患者共处一室会有极高机率得病,病患在出现红疹的前后四天都具有传染力[16]。人们一生只会发病一次[6]。对于疑似病例进行相关检测是公共卫生防疫上的重要措施[16]。
麻疹疫苗对于预防感染麻疹非常有效,在2000年到2013年全球约有85%的孩童接受疫苗接种,这项政策也使得因麻疹而死亡的人数锐减75%。目前没有特殊疗法可治愈麻疹,仅能对症治疗和预防感染,包括补充电解质的口服补液疗法、健康的食物以及可以抑制发烧的药物[6][7]。若有其他的细菌感染(例如肺炎),可以使用抗细菌药。在发展中国家,会建议补充维生素A[6]。
麻疹每年影响约2千万人[9],主要在非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地区[6]。它是死亡数字最高的疫苗可预防疾病[18]。从1990年到2013年,麻疹死亡人数从54万5千例下降到9万6千[19]。1980年时估计每年约有260万人死于麻疹[6]。在美国在免疫接种之前每年有3到4百万个病例发生[16]。大多数受感染以及死亡者皆小于五岁[6]。受感染者的死亡率大约0.2%[16],在营养不良者更是可能高达10%[6]。21世纪10年代,由于疫苗怀疑论的流行,在美国和日本,麻疹疫情有卷土重来之势[20][21][22]。
传染途径
麻疹病毒存在于被感染者的眼、鼻、口腔分泌物中,经由飞沫传染,潜伏期约10~11天。未患过麻疹、未接种疫苗及接种疫苗失败者,是麻疹的高危险群。
全年均有病例产生,以春、冬为主,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局部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或点状麻疹爆发流行。
病理
麻疹是因感染麻疹病毒导致,此病毒是副黏液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家族中,分类于麻疹病毒属(Morbillvirus)的一种反义单链核糖核酸病毒[23],于1954年首次被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得主富兰克林·恩德斯与汤马斯·皮布尔斯分离出来,他们谨慎的指出:应将出现科氏斑点的病患加以隔离[24]。人类是麻疹病毒在自然界的唯一宿主,迄今据知在其他的动物身上并未发现此病毒[6]。此病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借由咳嗽、打喷涕时的飞沫传染予周边的人,或是因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染。麻疹病毒一般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先感染粘膜,然后扩散至全身。从患者身上可检查出多核巨细胞和嗜酸性包涵体。感染麻疹病毒的危险因子包括因罹患HIV或爱滋病而导致的免疫能力低下[25]、因接受器官移植或干细胞移植而需进行的免疫能力抑制[26]、接触烷基化药物(alkylating agents)、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corticosteroid therapy)、未施打疫苗[27]、至疫区旅行或接触到曾至疫区之旅行者[27],以及在原先曾接种疫苗但在预计有效年限前抗体即已丧失[28]等。
临床症状
此症的特点主要为患者在感染病毒并开始发烧后的数日内全身会起大范围的红斑丘疹(Maculopapular rash)。红疹会先从背部及耳朵开始,数小时后扩散至头部及颈部,接著蔓延到大部分的身体部位,并通常会感到搔痒。红疹会在初始症状发生后的第2至4日左右出现,并可持续至第8日。因为红疹消失前的颜色会由红色转变为暗褐色,所以也被称为“污斑”[29]。大体而言,自感染麻疹病毒起约要3个星期左右才能痊愈[14]。
- 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红晕的灰白小点(Koplik’s spots斑)。单纯麻疹预后良好,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 典型的痳疹临床表现共分三期,卡他期、出疹期、恢复期
并发症
麻疹的并发症相对常见,较轻微的仅有腹泻等症状,但也可能导致肺炎(包含直接感染的病毒性肺炎或是并发的细菌性肺炎)、支气管炎(包含直接感染的病毒性支气管炎或是并发的细菌性支气管炎)、中耳炎[30]、急性脑炎[31](及非常罕见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32])与角膜溃疡(并导致角膜疤痕[33])等严重的并发症。
患病的成人并发症通常更为严重[34]。 1920年代,麻疹导致的肺炎死亡率约为30%[35]。并发症高危险群包括了年龄小于5岁的婴幼儿、20岁以上的成年人、孕妇和免疫系统受损者(如白血病和爱滋病患者)[36]。
美国于1987至2000年间,麻疹致死率为0.3%[37]。而在未开发国家,由于患者营养不良及缺乏良好的医疗体系,此症的致死率曾高达28%[37]。对于免疫功能不足的人(例如艾滋病患者)而言,染上此症则约有30%的致死率[38]。会造成严重的麻疹及其并发症的危险因子包括营养不良[27]、免疫功能低下[27]、怀孕[27]及缺乏维生素A[27][39]。即使原先健康状况良好的孩童,也有可能因罹上此症而需住院治疗[40] 。每1000名麻疹病历中,约有1人会并发通常会导致脑部永久性损伤的急性脑炎[40]。而每1000名孩童麻疹病历中,则约有1至2人会因呼吸及神经系统的并发症而死亡[41]。
疫苗预防
疫苗是由组织培养后的减毒毒株制备。预防的方法是接种活性减毒麻疹疫苗,台湾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第12个月,会接种一剂活性减毒疫苗(MMR疫苗),满5岁之后接种第二剂。麻腮风三联疫苗(MMR Vaccine) 所针对的疾病包括麻疹、腮腺炎和德国痳疹。中国大陆要求婴儿在出生后第8个月和第12个月接种两剂麻腮风三联疫苗。
疫情
推行疫苗接种政策之前,全球约为每10-15年大流行一次。
台湾于1943~1944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6~1977年、1985年、1988~1989年、2002年、2008~2009年、2011年、2014年(境外)、2015年间曾发生流行,估算约每十年流行一次。2018年3月29日台湾发现当年度首例境外移入感染案例,并陆续引发群聚感染出现更多感染麻疹的患者,迄同年5月1日为止共计有24例确定病例[42]。
2015年1月22日,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某大厦发生麻疹暴发疫情。截至1月28日,全市共报告确诊病例142例,成人与儿童各占一半。为防止疫情传播,该大厦对3462人进行应急疫苗接种[43]。同年2月至5月,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发生麻疹疫情,共计确诊118例[44]。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