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鼻头遗址,正式文化资产名称为凤鼻头(中坑门)考古遗址,位于现今台湾高雄市林园区中门里的史前遗址,遗址坐落在中坑门聚落北侧的台地上,地处凤山丘陵南端,面积达9.7公顷[1]。文化内涵约在距今5,200年到2,000年前,文化层包含有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凤鼻头类型及凤鼻头文化[2][3][4],表现了台湾西南部的史前发展样态。

Quick Facts 凤鼻头(中坑门)考古遗址, 位置 ...
凤鼻头(中坑门)考古遗址
Thumb
位置中华民国高雄市林园区中坑门聚落北侧约350公尺处
官方名称凤鼻头(中坑门)考古遗址
类型登录等级:国定考古遗址
登录种类:考古遗址
评定时间2006年5月1日
详细登录资料
Close

最早纪录为1941年由金子寿卫男(1913—2001)发现[5];1943年国分直一亦曾调查遗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服役中的考古学家坪井清足日语坪井清足在现今遗址区域内挖掘战壕时,发现部分文化层,战后展开研究并发表研究报告[6],同时以“凤鼻头”称呼遗址,后多以此称呼原名“中坑门”的遗址[3],研究成果并发表于“第八届太平洋科学会议与第四届远东史前学会议”。后续有张光直、黄士强、刘益昌等进行调查、试掘及发掘。遗址现况主要为果园、植栽及墓葬使用。[2]

出土遗物包含距今约5,000至4,300年前(西元前3,050-2,350年)的大坌坑文化绳纹陶、网坠、矛镞;距今4,300至3,500年前(西元前2,350-1,550年)的牛稠子文化绳纹红陶陶罐、陶瓶、陶钵、纺轮及石器如斧锄形器、矛镞形器、石刀、锛凿形器等,多见橄榄石玄武岩制成,推测与澎湖地区有密切交流;距今约3,500至2,000年前(西元前1,550-50年)凤鼻头文化的彩陶、黑陶和磨光黑陶陶罐、陶杯、陶碗、纺轮;石器包含斧锄形器、锛凿形器、石刀、矛镞形器、网坠、耳饰和石环等,亦见贝冢现象;除了史前文化层之外,也可见清代和日治时期的遗留[3]。而依照其文化相之丰富,并能代表台湾西南部地区的史前文化发展层序,同时为凤鼻头文化之代表遗址,经2000年2月11日公告为国定古迹,并于2006年5月1日变更为国定考古遗址[2]

参考来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