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高夫·惠特兰ACQC(英语:Edward Gough Whitlam,1916年7月11日—2014年10月21日[1]),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州韦里瓦选区工党(ALP)籍政治家,第21任澳大利亚总理。惠特兰本人根据传统用法,使用的名字是高夫·惠特兰(Gough Whitlam;发音为/ˈɡɒf/ 音同goff)。

Quick Facts 第21任澳大利亚总理, 君主 ...
尊敬的
高夫·惠特兰
Gough Whitlam

AC QC
Thumb
澳大利亚 第21任澳大利亚总理
任期
1972年12月5日—1975年11月11日
君主伊莉莎白二世
副职兰斯·巴纳德英语Lance Barnard
吉姆·凯恩斯英语Jim Cairns
弗兰克·克林英语Frank Crean
前任威廉·麦克马洪
继任麦尔坎·福瑞泽
澳洲外交部长英语Minister for Foreign Affairs (Australia)
任期
1972年12月5日—1973年11月6日
总理高夫·惠特兰
前任奈杰尔·博文英语Nigel Bowen
继任唐·威尔西英语Don Willesee
澳洲反对党领袖
任期
1975年11月11日—1977年12月22日
副职弗兰克·克林英语Frank Crean
汤姆·尤伦英语Tom Uren
前任马尔科姆·弗雷泽
继任比尔·海登
任期
1967年2月9日—1972年12月5日
副职兰斯·巴纳德英语Lance Barnard
前任亚瑟·卡韦尔
继任比利·斯内登英语Billy Snedden
澳大利亚工党领袖
任期
1967年2月9日—1977年12月22日
副职兰斯·巴纳德英语Lance Barnard
吉姆·凯恩斯英语Jim Cairns
弗兰克·克林英语Frank Crean
汤姆·尤伦英语Tom Uren
前任亚瑟·卡韦尔
继任比尔·海登
澳大利亚工党副领袖
任期
1960年3月7日—1967年2月9日
领袖亚瑟·卡韦尔
前任亚瑟·卡韦尔
继任兰斯·巴纳德英语Lance Barnard
澳洲众议院
韦里瓦选区议员
任期
1952年11月29日—1978年7月31日
前任伯特·拉扎里尼英语Bert Lazzarini
继任约翰·凯琳英语John Kerin
个人资料
出生Edward Gough Whitlam
(1916-07-11)1916年7月11日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墨尔本
逝世2014年10月21日(2014岁—10—21)(98岁)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州悉尼伊丽莎白湾英语Elizabeth Bay, New South Wales
墓地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州悉尼圣雅各堂
政党澳大利亚工党
配偶玛格丽特·惠特兰英语Margaret Whitlam
儿女托尼英语Tony Whitlam
尼古拉斯英语Nicholas Whitlam
斯蒂芬
凯瑟琳
母校悉尼大学
专业大律师
签名Thumb
军事背景
效忠澳洲联邦
服役澳大利亚皇家空军
服役时间1941年-1945年
军衔 空军上尉英语Flight Lieutenant
部队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第13中队英语No. 13 Squadron RAAF
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Close

1952年高夫·惠特兰首次当选新州籍的下议员;1960年当选为工党副党魁;1967年成为反对党工党的领袖。

1969年国会改选的结果席次不足以组阁。1972年,在当时的右翼执政联盟连续主政23年之后,惠特兰终于率领工党取得了组阁权;1974年在提前的国会改选中,工党再次取得组阁权。1975年,澳大利亚总督约翰·克尔在国会有重大争端之际,未循例事先征询总理方面的意见,仅在召见后即解除惠特兰的总理职务,后世称此“澳大利亚宪政危机”;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被总督所解职的澳大利亚总理

尽管惠特兰当政的时间不长,但后世认为他担任总理期间建树颇多。时至今日,许多政策和方针皆于当代成形,并且持续发挥著行政效益。其中最著名的是健康保险政策。此外惠特兰有如总统般的施政风格、所追求的社会福利改革,以及国会改选失利等仍然使人们表以同情和讨论。惠特兰是澳大利亚共和运动的支持者。

家庭

Thumb
1944年,惠特兰在昆士兰州担任空军军官

惠特兰生于维多利亚州墨尔本基尤,其父弗莱德·惠特拉姆英语Fred Whitlam在联邦政府担任公职,任职于政府的法律顾问部门,官至联邦民事检察专员(Commonwealth Crown Solicitor,1936年至1949年)。老惠特拉姆的工作,特别是在民事检察专员任上,很多与争取人权有关,这对其子的政治理念起到深远影响。同时,作为联邦政府的最高法律顾问之一,老惠特拉姆经常要和政府最高层打交道,也影响了其子立志从政。惠特兰高中毕业后,前往雪梨大学攻读文学士和法学士学位。惠特拉姆在悉尼大学的老师中包括后来任英国国防大臣的以诺·鲍威尔,但惠特拉姆不堪鲍威尔讲课枯燥乏味而选择放弃此科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文学士毕业继续攻读法学士的惠特拉姆投笔从戎,1939年加入预备役悉尼大学团,后加入皇家澳大利亚空军,二战期间在空军担任飞行员,因积功晋至空军上尉(Flight Lieutenant英语Flight Lieutenant)。战后,他回到大学完成学业,于1947年获得联邦和新南威尔士大律师资格。

1942年4月22日,惠特兰与玛格丽特·杜威结婚(比尔·杜威英语Bill Dovey之女),育有三子一女。玛格丽特·惠特兰英语Margaret Whitlam以在家中与其夫“地位平等”著称。她是一位作家,并且曾获得游泳比赛冠军。因此2002年惠特兰在他们结婚60周年纪念宴会上,笑称与其他从政者相较,他在婚姻上的耐力方面,创下记录[2]

惠特兰的长子尼古拉·惠特拉姆英语Nicholas Whitlam后来成为著名的银行家。他在担任全国道路汽车协会英语NRMA(驾驶员互助协会和游说组织,同时拥有澳大利亚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董事长时,由于努力为所代表的团体争取利益而成为一位争议性人物。次子东尼·惠特拉姆英语Tony Whitlam长年担任联邦议员,后来成为联邦法庭的法官,并于1994年成为澳大利亚首都特区最高法院的法官。三子史蒂芬·惠特拉姆英语Stephen Whitlam则是前任外交官[3]。女儿凯瑟琳·多威(英语:Catherine Dovey[4]服务于新南威尔斯州假释谘询委员会[5]直至2004年。

早期从政

在1947年惠特拉姆开始角逐政治选举。但是他先后两次在地方议会的选举中及一次新南威尔士州的州议会的选举中落败。直到后来在1952年的工党的韦里瓦选区议员的休伯特·拉扎里尼宣布在下次选举中不再竞选,惠特拉姆才赢得党内预选成为工党的候选人。1952年,拉扎里尼病逝,惠特拉姆在随后进行的补选中以67.5%的得票率大胜,步入联邦国会。在此后的十余年中,惠特拉姆在党内的地位不断提升,自19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惠特拉姆更成为一位竞争党首的有力的潜在候选人。1960年,在经过数次的大选失利后,工党选举新的领导层,惠特拉姆当选为新任工党副领袖。1966年末,工党在大选中再次一败涂地,只剩下41个席次。随后在1967年2月的党团会议上,惠特拉姆击败对手,成为新一任工党领袖。

1967-1972年:反对党领袖

Thumb
1973年,惠特拉姆访问中国

成为反对党工党领袖以后,惠特拉姆看到工党连续在大选中落败,号召进行党内的改革。但在1968年的党团会议上,他的改革受到争议,随后他宣布辞职,并要求重选党领袖。在之后的党首选举中,惠特拉姆以38:32票击败对手,继续担任党领袖。此时党内一些组织仍拒绝改革,但这却促使惠特拉姆更加决心改革。他成功降低了工会在工党内的影响力,并强调国家利益而并非地方利益。并在1969年的党会议上,惠特拉姆以他对工党的巨大影响力,在会议上通过了61项决议,包括对工党的各方面进行改革。这些改革为日后工党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而在这期间,以自由党政府发生了很多变故,总理哈罗德·霍尔特在游泳时消失,作为执政伙伴的乡村党的议员麦克尤恩担任总理。1968年,自由党选举约翰·葛瑞·戈顿为新一任的党领袖,随即,戈顿成为新总理,但不久戈顿开始受到批评。在1969年的大选中,由于在上届大选中席次过少,工党不可能一次就获得更多的席次得以组阁。但尽管如此,惠特拉姆带领工党增加了18个议席,得票率也增加了7.1%,发挥了工党最良好的状态。这虽未能使工党夺回执政权,但对总理戈顿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并为数年后的大选胜利铺平了道路。1971年,戈顿在党内投票中被击败,威廉·麦克马洪取代戈顿成为新总理。很快在1972年初时,工党便确立起在民意调查中的优势。

不久在1972年末新一届大选选战正式拉开,惠特拉姆打出了“是时候了”的竞选口号,并作出了一系列竞选承诺。终于在大选中,工党继1969年大选后再夺取了8个席次,顺利击败自由党政府,在时隔23年后,工党终于夺回了执政权,惠特拉姆也成为了23年来首位工党成员担任这一国家的最高职务——联邦总理的人。

总理生涯

Thumb
1973年惠特拉姆总理会见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

由于美国早于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惠特拉姆就任总理后数周内代表澳大利亚正式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全面建立两国关系,这被认为对于仍在外交中被孤立的中国有很大意义,而且他也是澳大利亚首位访问中国的现任总理,因此,惠特拉姆也称作“中澳建交之父”。同时,他决定澳大利亚国防军越南战争中撤出,取消了征兵,释放逃避兵役的人。

与此同时,惠特拉姆在国内进行改革。包括给成绩合格的学生免费读大学,给单亲的家庭和无家可归的人提供福利补助,并且废除了死刑,结束了带有种族主义白澳政策,并削弱政府新闻审查制度,任命更多女性担任政府职务,同时,惠特拉姆政府改用《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为澳大利亚的新国歌。

但是由于惠特拉姆的工党政府尽管在众议院占有多数,但在参议院并没有多数,导致施政有阻力。于是在1974年,惠特拉姆总理决定解散参众两院,进行大选。在大选中,工党尽管在众议院丧失了1个席次,但仍然过半数,而且在参议院上有所增加,因此惠特拉姆得以连任。

在第二个任期内,惠特拉姆开始遇到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问题,尤其是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通货膨胀及失业问题日趋严重,甚至政府被迫寻求到海外借债。而与此同时,反对党自由党的党首斯内登被议员马尔科姆·弗雷泽挑战而下台,弗雷泽担任反对党领袖后,更开始对执政党发起更多的批评。这时惠特拉姆政府依然在不断开展各项立法等工作,但严重的是,就是反对党在参议院始终不断抵制政府提出的财政预算案,这最终使得1975年的宪政危机的爆发。

1975年宪政危机

1975年澳大利亚宪政危机,总督约翰·克尔以总理无法将预算案获参议院通过为由,解散了爱德华·惠特拉姆任总理的政府,并任命时任反对党领袖弗雷泽为新一任总理,这是首次有总督使用这一象征性的权力。当时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决定不予干涉,理由是澳大利亚已成为独立国家,女皇在澳洲的权力已完全下放予总督,而宪政危机必须由澳大利亚自行解决。约翰·克尔的举动此后一直被争议。反对者认为法律上,按照西敏制的惯例,总督不应解散在众议院拥有多数支持的政府,一个非民选的总督不应有权解散由人民选出的政府。

再任反对党领袖

在被免职后,惠特拉姆随即作出表态,他批评克尔及弗雷泽等人的行为,并呼吁支持者压制怒火并投入到下届大选的活动中。随后,工党依靠在众议院的多数,通过不信任案,企图打倒弗雷泽政府,要求总督重新任命惠特拉姆为总理,但很快弗雷泽宣布解散国会,提前大选。在选战中,惠特拉姆提出“耻辱,弗雷泽,耻辱,弗雷泽”的口号,并针对宪政危机中惠特拉姆被免职的问题展开选举活动,而工党在选战初也以此事件作为他们的一大利器,但是由于在工党执政时期,在经济上处理不力而被民众反对,于是在1975年12月13号的国会选举中,工党丧失很多议席,而自由党联盟在参众两院获得半数得以继续执政,惠特拉姆重新成为反对党领袖。作为反对党领袖,惠特拉姆击败了数次党内有人对于他的领导权的挑战。但在1977年的大选中,工党只增加了两席,不足以取代弗雷泽重夺执政权。因此,惠特拉姆不久决定辞去党领袖,由比尔·海登接任。其后淡出政坛。

晚年

Thumb
2008年惠特拉姆与妻子一起回到国会参加对“被偷走的一代”的道歉活动

1978年7月,惠特拉姆从众议院退休。1983年,鲍勃·霍克带领工党重新执政后,惠特拉姆被任命为澳大利亚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使,3年后卸任返回澳大利亚。同时,他始终没有对当年的宪政危机事件释怀,他始终没有原谅当年的总督克尔,一直批评他的宪政危机中的作为,但惠特拉姆与弗雷泽在后来和解。2008年2月,惠特拉姆更与其他前总理一起见证了总理陆克文对“被偷走的一代”的道歉。

荣誉

外国勋章奖章

延伸阅读

  • Barry Cohen, Life With Gough, Allen and Unwin, 1996
  • Hugh Emy and others, Whitlam Revisited, Pluto Press, 1993
  • Gareth Evans and others, Labor and the Constitution 1972-1975, Heinemann, 1977
  • Richard Hall & John Ironmonger, The Makers and the Breakers: The Governor-General and the Senate vs the Constitution, Wellington Lane Press, Sydney, 1976.
  • Paul Kelly, Crash Through or Crash, Angus and Robertson, 1976
  • Paul Kelly, November 1975, Allen and Unwin, 1995
  • John Kerr, Matters for Judgment, Macmillan, 1978
  • Graham Freudenberg, A Certain Grandeur, Macmillan, 1977
  • Jenny Hocking, Gough Whiltam A Moment in History, The Biography Vol 1, MUP 2008 [1]
  • Jenny Hocking & Colleen Lewis, It's time again: Whitlam and Modern Labor, Circa Publishing, 2003
  • Alan Reid, The Whitlam Venture, Hill of Content, 1976
  • James Walter, The Leader: A Political Biography of Gough Whitlam, University of St. Lucia QLD, 1980.
  • Patrick Weller & R.F.I. Smith, 'The Rise and Fall of Whitlam Labor: The political context of the 1975 elections' in Australia at the Polls: The National Election of 1975, ed. H.R. Penniman,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Washington, 1977, pp. 49-76.
  • Gough Whitlam, On Australia's Constitution, Widescope, 1977
  • Gough Whitlam, The Truth of the Matter, Penguin, 1979 (Reprint,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Gough Whitlam, The Whitlam Government, Penguin, 1985
  • Gough Whitlam and others, The Whitlam Phenomenon, Penguin, 1986
  • Gough Whitlam, Abiding Interests,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1997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