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德國研究機構協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德语:Max-Planck-Gesellschaft,缩写MPG),全称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Max-Planck-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Wissenschaften e.V.),台湾常译为普朗克学会,中国大陆常译为马普所。其为德国一流科学研究机构的联合机构。至2021年共有37名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奖,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锻造场”。协会标志为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弥涅耳瓦。
Max-Planck-Gesellschaft | |
![]() 学会标志 | |
学会总部 | |
简称 | MPG |
---|---|
命名缘由 | 马克斯·普朗克 |
前身机构 | 威廉皇帝学会[1](1911年) |
成立时间 | 1948年2月26日[1] |
类型 | 非营利研究机构[1] |
总部 | ![]() |
坐标 | 48.14115510°N 11.58207790°E |
主席 | 马丁·施特拉特曼 |
董事 | 阿道夫·布特南特、奥托·哈恩、汉斯·察赫 ![]() |
机关刊物 | 《Senate》[2] |
预算 | €18亿(2018年)[2] |
收入 | 2,497,793,785 欧元 (2019年) ![]() |
员工数 | 23,767(2018年)[2] |
奖项 | Princess of Asturias Award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
网站 | www |
历史
前身是于1911年成立的威廉皇帝学会。纳粹党掌权后,许多学会的科学家仍愿意与之合作,因此二战结束时同盟国曾敦促解散该学会;二战结束后,威廉皇帝学会在哥廷根重建,由马克斯·普朗克担任过渡时期的会长,1946年4月1日由从英国获释回国的奥托·哈恩接替[3]。
尽管美国等盟友认为,威廉皇帝学会过去与纳粹政权的关系过从甚密,应予解散;但英国考量到该学会过去卓越的成果及在国际科学界的声誉,认为应该要保留,所以决定于1946年9月,以大名鼎鼎且未受二战影响声誉的诺贝尔奖得主,量子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之名,在英国占领区建立新学会以取代威廉皇帝学会[4]。
1948年2月24日,只在英国占领区运作的马克斯·普朗克协会解散;两天后,新生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在原威廉皇帝学会的空气动力实验室重新出发,这次还包含了美国占领区。1949年,随著西德的正式建立,法国占领区的原威廉皇帝学会机构也加入了马克斯·普朗克学会[5]。
运作
协会为非营利性法人机构,登记在柏林,但中央行政单位是在慕尼黑。主要运作财源由德国联邦政府科研部及各州政府各出资一半。2004年协会总预算约为12亿5千万欧元;2018年协会总预算为18亿欧元。除了各研究所外,尚有国际马克斯·普朗克研究学院等附属机构。截止2011年1月1日,马普下设了80个研究所和研究实验室,大多数分布在德国各地,另有4个研究所和1个研究实验室建立在德国本土之外[7]。共雇用约12,000名人员,另经常有约9,000名访问学者于此工作。
马普所的任务是研究基础科学,分为以下三个领域:生物学和医学、物理化学技术、人文科学,涵盖所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经常紧密地与所在地大学合作,但仍为大学外之独立机构,机构人员不负责大学内部教学工作,并拥用较大学更良好的设备和更充裕的资金,维持其世界级的学术地位。由于不受大学分科的影响,特别擅长跨领域研究。
各研究所底下有数个大致上独立运作的学系和研究组。各由系主任领导,为终身职,在自己的系上有近乎绝对的权力,可自行决定雇用和经费使用,研究任何他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在系主任退休时,该系结束运作。
影响
中央研究院的制度设计参考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将研究领域区分为数理科学组、生命科学组和人文社会科学组三个领域。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列表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下辖超过80个研究所[8]。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