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新加坡文化现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惊输(闽南语:kiaⁿ-su,英语:Kiasu),源自闽南话,意思是“怕输”,怕事事都落后于人[1][2]。后来在新加坡衍伸许多用法,也被认为是新加坡的国民迷思(national fixation)之一[3]。
惊输(kiasu)源自闽南语,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怕输”。在同样使用闽南语的台湾,“惊输”就是“怕输”,并无特别的意思,教育部《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亦未收录此字。
但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福建话中,此字衍伸为表示害怕失去或表示吝啬、自私(的态度),常被用来形容害怕没有拿到最好的、害怕失败的人,或常被用来指在每一次交易中总想占大头、占每一次竞争中都想占先的渴望,其中暗含了对其贪婪、自私、粗鲁等的影射[4][3][5]。
这个词语在新加坡很常用,并由新加坡式英语使用者引入英语当中,常用于形容那些由于害怕错失或者失去而引起的焦虑而自私的行为。该词的英文Kiasu见诸正式场合最早追溯到1990年新加坡的议会文件,原句是在讲希望政府不要患上其呼吁大家反对的惊输综合症(Kiasu Syndrome)[6]。常被一同提及的类似词语还有惊死(害怕死)[2][7]。
惊输心理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有些人说这一心理使得一切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但也有人说这种心理会导致社会残酷无情[8]。
以下行为被认为归因于这一心理:
在新加坡,“惊输先生”(Mr. Kiasu)是一名知名的漫画人物,出现在新加坡街头和政府宣传品中。其凡事争第一、贪便宜的性格被认为反映了新加坡人的生活侧面,并被认为暗含了新加坡对冒险与开拓精神的缺乏所造成的被动[11]。尽管惊输原来有贬义内涵,但却被部分新加坡人引以为傲[12]。但也有人认为,惊输先生扭曲了新加坡人的形象[7]。新加坡有专门的家长网站,名为KiasuParents(意即惊输家长)。网站供16岁以下儿童或青少年的家长交流与合作。惊输文化被认为促进了新加坡的教育,强化了其高等教育竞争力[13]。1993年,新加坡为去除“Kiasuland(惊输之地)”这一称号,将这一年新加坡国家礼貌运动的主题定为“如果我们有时只能看到我们自己(If we could only see ourselves sometimes)”[14]。
新加坡歌手陈奂仁在2017年发行的专辑《差不多人生》中就有歌曲名为《惊输》[15]。
2014年,香港占领中环活动失败后,该词被律师任建峰所使用,其在苹果日报上发文指出,香港人不必嘲笑新加坡人的惊输,持有普世价值就不怕输[1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