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约前251年—前192年),驺姓[1],一说骆姓[2],是秦汉之际瓯越人的一位领袖,称闽君(或闽越君)。他在秦末参加反抗秦朝的起义,后又在楚汉战争中帮助刘邦打败项羽。[3]汉朝建立后,于汉惠帝三年(前192年)被册封为东海王(世称东瓯王),正式建立东瓯国。[4]
Quick Facts 东海王摇, 姓名 ...
东海王摇 |
---|
|
|
|
|
姓名 | 驺摇 |
---|
封号 | 君长 → 闽君(或闽越君) → 东海王 |
---|
别名 | 欧阳摇 |
---|
出生 | 约前251年 |
---|
逝世 | 前192年 |
---|
父亲 | 安朱 |
---|
Close
东瓯王摇被认为是温州建城之祖,今日温州各地流传着不少有关他的传说。东瓯王国定都东瓯,就是温州古称东瓯的由来。[5]东瓯王墓在今温州市鹿城区西山瓯浦垟(瓯浦岭)。瓯浦岭东瓯王墓周围有两个亭子,亭子的侧面有东瓯王墓及祠。[6]
东瓯王摇的早期生平为正史所不载,唯知他是越王勾践的后裔,与闽越王无诸同族。《史记》、《汉书》等正史记载他姓驺氏;[7]裴骃的《史记集解》称他姓“驺,一作‘骆’”。其后的史料和温州民间各族谱,对他的姓氏众说纷纭,有驺、越、欧、瓯、瓯阳(后裔改姓“欧阳”)、顾、芊等诸多说法。
秦国吞并天下之时,摇与无诸都被废为君长,并在他们的土地上设置闽中郡。秦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六国贵族后裔纷纷拥兵抗秦,摇与傅胡害跟随梅𫓶起义,梅𫓶又率军跟从鄱阳令吴芮投入灭秦战争。[7]
秦灭亡后,摇和无诸又一起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立下了赫赫战功。[7][8]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第六》记载,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0年),越族首领“摇毋馀”因功被封为“海阳侯”,谥“齐信”,封地在海阳(今广东省潮州市)。[9]这位“海阳齐信侯”的真实身份,历史学界众说纷纭。有些学者认为此“海阳齐信侯”与“东瓯王摇”是同一人,先封于海阳,后改封于东瓯。也有学者认为“摇毋馀”是“摇”的后代,“摇”之子以父名为姓。[10]还有些学者则认为是百越人中同名的不同人物。例如日本学者泷川龟太郎的《史记会注考证》中,援引梁玉绳的说法:“其实句践非禹苗裔,而瓯、闽非句践种族。《通志‧氏族略》引顾氏谱云句践七世孙摇,汉封东瓯,亦不足信,葢越是芈姓,见《国语》。闽,东越蛇种,见《索隐》引《说文》,不得强合为一,而高祖所封之海阳侯摇、无馀,同名二王,又不可晓。”[11]另有学者认为当断句为“摇”和“毋馀”,“毋馀”即“无诸”。
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因摇在楚汉战争期间的功绩,西汉朝廷册封“闽君”摇为“东海王”,在瓯地重建被秦所废的东瓯国(包括今温州、丽水和台州大部份地区在内的浙江南部地区),世称东瓯王。东瓯国都也叫东瓯,[7]根据东晋学者徐广的考证,东瓯都城在东晋时的永宁县境内,地属今日的温州;但后世又出现了东瓯在台州境内的另一种说法。[12]
摇复兴先祖旧业,保留了越族部落的自治形式,使东瓯与闽越、南越一样成为实际上处于独立状态的王国,并带领瓯越人对这片土地进行了开垦,故受到了后人的崇拜。《史记·封禅书》记载,越人信奉鬼神,根据越人的传说,有一位东瓯王敬鬼,得到了一百六十岁的长寿。梁章钜认为此事难辨真伪,不知此王是否为摇。[13]
摇死后,葬于瓯浦山,立庙祭祀。他被后世的温州人尊为城隍,称永嘉地主昭烈广泽王。至明朝洪武年间,朝廷改封他为东瓯王,每年三月初八致祭。[14]今日温州鹿城区华盖山西麓还尚存东瓯王庙的门台。[13]
摇被后世一些姓氏尊奉为先祖,依各方宗谱有不同说法。清末学者梁章钜《浪迹续谈》称,施元孚《元孚释耒集》中有“东瓯王辨异”一篇,对摇的世袭有所考证:在世居温州一带欧阳氏的《欧阳宗谱》中记载,楚国灭亡越国之后,将无彊的儿子封于“乌程瓯余山之阳”,封号“瓯阳亭侯”。这是越王子孙中唯一一支受封者,子孙便以“瓯阳”为氏,越王的其他宗族则分散南迁,《台州府志》则认为摇“独来东瓯”,因此“氏驺,不氏瓯阳”。[15]宋代的《路史》与清代的《姓氏考略》则称,越王勾践之裔、无彊之次子蹄,被封于乌程(今浙江湖州南二十里)欧馀山(今升山)之阳,后代便以地名为氏,发展出欧姓、欧阳姓、欧侯姓等姓氏。[16][17]
《史记·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驺氏。
《史记集解·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集解徐广曰:“驺,一作‘骆’。”索隐徐广云一作“骆”,是上云“欧骆”,不姓驺。
《史记·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已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
《史记·东越列传第五十四》: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新修汉东瓯王墓碑记》:乃立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此吾温古称东瓯之由来。
《新修汉东瓯王墓碑记》:岭有二亭,亭侧有东瓯王墓及祠。
《史记·东越列传》:“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从诸侯灭秦。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后七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汉高帝复以摇为越王,以奉越后。东越、闽君,皆其后也。”
《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第六》:“(国名)海阳。(侯功)以越队将从破秦,入汉定三秦,以都尉击頨羽,侯,千八百户。(高祖十二)七。六年三月庚子,齐信侯摇毋馀元年。(孝惠七)二。五。三年,哀侯招攘元年。(高后八)四。四。五年,康侯建元年。(孝文二十三)二十三。(孝景十六)三。四年,哀侯省元年。十。中六年,侯省薨,无后,国除。(侯第)三十七。”
《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摇》:“摇:句践之后东越王摇,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汉·功臣表》海阳侯摇无余,本越将,以都尉击项籍。”
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东越列传》,1228页。
温州日报瓯网. 东瓯国都城在温州. [2015-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梁章钜,《浪迹续谈·卷二·东瓯王庙》:“东瓯王庙:温州旧迹,以东瓯王庙为最先,犹吾闽之祀无诸也。旧志载:‘东瓯王庙在华盖山下。王姓驺,名摇,越王句践七世孙,为秦所灭,遂率其民从诸侯灭秦,又从汉灭项籍,惠帝三年封东海王,没葬瓯浦山,因立庙焉。明以前,皆称永嘉地主昭烈广泽王,洪武间,始诏定为东瓯王。’按汉封号本曰东海王,特以都东瓯,故共称为东瓯王,而《史记》已有东瓯王之号,故明祖遂仍之。考驺摇之被灭于秦,当在始皇之三十三年丁亥略取南越地时,越八年为汉高祖元年,其佐灭秦灭楚,当即在此数年中。又越十五年为惠帝三年己酉,始举高帝时越功,立为东海王,都东瓯。其卒年无可考,而《史记·封禅书》载越人勇之言:‘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至百六十岁,后世怠慢,故衰耗。’敬鬼得寿,言固荒诞,而百六十岁之语,必是当时相传如此,非尽无稽,惜别无所征,但言东瓯王,亦未知即属驺摇否也。”
《弘治温州府志·卷十六·祠庙·东瓯王庙》:“洪武初,钦定汉东瓯王之神,每岁三月初八日致祭”
《浪迹续谈·卷五·东瓯王始末》:“东瓯之名,起于东瓯王,而东瓯王之始末,人多不考,未免数典而忘其祖,惟乐清施六洲《元孚释耒集》中,有《东瓯王辨异》一篇,考订至为详晰,将来当入志乘,因附录于此云:“东瓯王摇姓驺氏,夏裔,越王勾践七世孙,越亡,王以遗民徙东瓯,用其先世生聚教训法,自君其国,变鳞介为衣冠,瓯人怀之,故王没而庙食百世。王于史无特传,而散见于史志,或以正为瓯阳氏,或以为顾氏,皆非也。其曰瓯阳氏者,越自无疆灭于楚,楚封其子于乌程瓯余山之阳,曰瓯阳亭侯,子孙因以为氏,蜀江瓯阳氏其裔也;然越子孙受封者,惟瓯阳亭侯,余则散而南迁,如《台志》所谓保方城山者不一,王独来东瓯,故氏驺,不氏瓯阳,而《郡志》谓世守其祀者,亦为瓯阳氏,昔人谓其后世与蜀江通谱,理或然也。曰顾氏者,夏裔有封顾伯者,子孙以国为氏,海宁顾氏其裔也;惟谓顾伯之后,周时世王东瓯,传闻异词,未可深信,大抵王既贵显,故族类多援之耳。且瓯阳谱以王为无疆七世孙,顾谱谓王父名安朱,生周赧王四十四年,亦非也。王寿百六十岁,《史记》越人勇之言可证。越自勾践五世至无疆,当显王三十五年,为楚所灭,历百二十八年,为汉高元年,王从诸侯伐秦,又四年,从汉高灭项,封海阳侯,又十年,为汉惠三年,都东瓯,又三十八年,为汉景三年,东瓯亡。《史记》叙王都东瓯,下即云后数世亡,是王当卒于汉惠时,顾谱谓王卒于封王年,颇与史合,自越亡至汉惠三年,才百四十二年,则无疆灭时,王年已十八矣,安有同时之人,而相隔七世之理哉!王当为无疆孙,否则从孙辈耳。至谓其父生赧王时,其间才八十年,更可无论矣。王之从诸侯伐秦也,谈者谓秦废越为郡县,故伐秦,其从汉高伐项也,谓以伐秦之役,项弗王摇故,或又以楚覆越,项世为楚将,覆越未必非项,而以秦、项之伐,归美于王之复仇,余谓此皆意拟之辞。夫以秦、项之暴,天下莫不怨之,大丈夫举事,光明磊落,王既得民,举而用之,伐秦灭项,诛暴安民,固无庸别为之说也。顾谱谓王薨,谥曰信,传子昭襄,一名期,高后时辞王爵为侯,在位九年,谥曰悼,传子建,所谓汉景三年亡国者;然《汉书》谓汉武建元三年,闽越攻东瓯,上使严助发兵救之,是瓯之亡,犹后于此也。意者汉景三年建亡,中国废其爵,而建子孙仍自君其国乎?《郡志》又谓王薨,葬瓯浦山最高处,有杜蜂如拳大,护其墓,其事甚异,此则细事,史不及载欤!”
《路史·欧条》:“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
陈廷炜,《姓氏考略》:“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