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第一条过海铁路,又称尖沙咀海底铁路隧道,是香港首条海底铁路隧道,它跨越维多利亚港海底,连接九龙的尖沙咀站和香港岛金钟站,现在是港铁荃湾线的一部份。与之后的过海铁路隧道不同,本隧道与车用海底隧道并不重叠。
1967年,香港政府在检讨香港交通同时,邀请英国交通研究部门就香港整体交通作出研究[1],因此出现首条过海铁路隧道的雏型。
1976年3月,此隧道正式动工,以沉管(钢板加混凝土)技术建造,并由熊谷组承建(合约109),是全港首条由日本承建商兴建的隧道;而在随后的40多年内,香港所有海底隧道均由日资公司兴建,直至由法资公司承建的屯门赤鱲角隧道公路兴建为止。在是次工程中,沉管隧道在港岛白沙湾附近(今城巴柴湾车厂及创富道车厂)制造后,分为14节拖往尖沙嘴至金钟间维多利亚港海底安装。
1978年12月14日,香港第一条过海铁路最后一段沉管安放至海床,并于同月27日合拢。
1979年3月26日,地铁与熊谷组举行隧道贯通仪式[2]。同年,整条隧道正式完工,移交地铁公司并开始试车。
1980年,地铁修正早期系统第四期工程完工,此隧道亦正式通车。
1982年,荃湾线启用,取代修正早期系统使用此隧道到达香港岛的金钟站,最后到达终点站中环站。
因应经济持续发展、人口增加和客量上升,在1989年、1998年和2022年,香港第二、第三和第四条过海铁路隧道也相继通车。而铁路隧道与第一条公路隧道红磡海底隧道并不重叠,连接位置亦不相同,位于红隧旁的红磡站过去不能直接过海,大量东铁线乘客需要转乘巴士过海,导致红隧加剧交通挤塞,因此政府决定兴建香港第四条过海铁路,使东铁线可以直接过海,以纾缓路面交通挤塞。
整条隧道由湾仔至尖沙咀,共分为14段,而每段沉管阔约13米,隧道直径为约5米。整条隧道最深处为海面下24.24米,而两端深度分别为海面下19.58米及21.63米。沉管主要由皇冠状钢管构成,再加上混凝土内衬及无碴道床而成[3]。
在隧道两侧,各设有一座高11层(含地库7层)的通风大楼(分别名为“北面通风大楼”(NVB)及“南面通风大楼”(SVB))连防洪闸,并附设紧急通道连接地面。
于香港电影《超级计划》中,此隧道的其中一侧防洪闸,曾成为全片结局部分的取景场地。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