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冥矮行星、类冥矮行星或冥王星型天体(plutoid)指海王星外天体中的矮行星。 [1]
国际天文联合会延续扩展2006年行星重定义目录中的天体,在2008年6月11日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定义了类冥矮行星:[1]
“ | 类冥矮行星是在比海王星更远的距离上环绕太阳运转的天体,他有足够的质量以自身的重力克服流体静力平衡,使形状接近球体,但是未能在轨道上清除邻近的小天体。类冥矮行星的卫星本身不是类冥矮行星。 | ” |
相应的,类冥矮行星可以被视为是矮行星和海王星外天体的交集。至2019年,冥王星、阋神星、鸟神星和妊神星是仅有的类冥矮行星,但还有多达42个天体可能会被纳入此一分类中[2]。
术语的历史
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联合会(IAU)重新定义了行星,指行星“必须能在绕行的轨道上清除邻近区域”,并把冥王星归类为矮行星。
IAU的会员大会进一步解释:
“ | 冥王星是[……]认可是海王星外天体中新类型的原型[1]。
注解: [1] IAU经过一定的程序,为这个新类型创立与选择了新的名称。 |
” |
在尚未定名前,这新的类型在会员大会中曾经建议命名为"pluton"或"plutonian object"(类冥天体),但这些都被否决了。前者被否决是因为"pluton"是已经存在的地质学术语,许多地质学家都反对,因此在编审的中途就被否决了[3],并且在最后的6b议案中被摒弃[4];"Plutonian object"(类冥天体)是因为plutonian是之前就有的形容词,因此在2008年8月24日的会员大会表决中以183对186未能赢得多数的支持而失败[5],所以,许多天文学家依循四个最大的行星称为“气体巨星”的先例,继续使用“冰矮星”称呼这样的天体。
在初期阶段,这个类别的定义还不明确。最初(被称为"pluton"时)IAU行星定义委员会于2006年8月16日曾提出行星新定义的第5号动议,当中同时提出的行星概念──公转一圈需时超过200儒略年、而轨道又比八颗1900年发现的行星的轨道倾斜(与黄道面夹角较大)及椭圆的天体[6]。这个提议会改变(剥夺)冥王星是行星的状态(资格),至于这种依据周期、轨道倾角和离心率的分类类型,符合了海王星外天体中与冥王星类似的矮行星,但在8月24日内部审议时被否决,而最后的决议也偏离了原来的定义,连名称都是后来新创的[7]。
继IAU的会员大会之后,IAU小天体命名委员会(CSBN)的提议被第三分会接受,由IAU执行委员会在2008年6月11日于挪威奥斯陆召开的会议中议决为类冥矮行星(plutoid)[8]。这个新名称在执行委员会议之后公布,其定义非常简单:所有海王星外天体中的矮行星都是类冥矮行星[1]。然而,IAU行星系统命名原则工作群组(WGPSN)未获谘询,对此定名存在异议。
类冥矮行星的命名过程
在“矮行星”这个类别被创建之后,IAU就要负责厘清一些介于二者之间含糊不清天体的命名问题。阋神星经由IAU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和行星系统命名原则工作群组的相互合作下得到了命名;同样的,IAU也在2008年6月11日的会议中决定这两个小组将合作为新的类冥矮行星天体命名,然而在维持小行星的命名原则下,发现的团队仍有建议名称的优先权,并且类冥矮行星不会与太阳系小天体分享名称(意即不会与小行星同名)。
在2006年的IAU会员大会定义了“矮行星”之后,谷神星、冥王星和阋神星成为第一批的矮行星成员。然而,对如何测量与认定流体静力平衡,在章程中却未加定义。没有正式的方法去界定矮行星的下限,因此小天体不能自动的成为矮行星或类冥矮行星。
它被注意到,在命名的过程中这些规则可能是无效的,即使如此,少数的这些天体或许可以依据它们的形状就可以确实的认定。因此,IAU宣布要成为类冥矮行星并获得命名的天体,要具有下列的资格:
严格来说,能够达到绝对星等 +1(以反射率 = 1的情况)的小行星直径最少有838公里[9]。也就是不管构成的成分如何,都必需比这个尺寸更大,也不会设下门槛在最后来证明克服了流体静力平衡。这就是说,一个天体在被调查是否能成为类冥矮行星时,无论他是否达到了流体静力平衡,IAU在调查后即使重新分类,仍然会保留它旧有的名字[1]。
已认定的类冥矮行星
目前有冥王星、阋神星、鸟神星和妊神星四颗矮行星是已经被承认为类冥矮行星的外海王星天体。
名称 | 冥王星 | 妊神星 | 阋神星 | 鸟神星 |
---|---|---|---|---|
小行星序号 | 134340 | 136108 | 136199 | 136472 |
绝对星等 | −0.7 | +0.17 | −1.12 ± 0.01 | −0.48 |
反照率 | 0.49–0.66 | 0.7 ± 0.1 | 0.86 ± 0.07 | 0.8 ± 0.2 |
直径 | 2390 公里 | ~1,960×1,518×996公里 | 2400±300公里 | 1,300–1,900 公里 |
质量 公斤 与地球比较 |
1.305×1022 公斤 .0022 |
(4.006±0.040)×1021公斤 .00066 |
(1.67±0.02)×1022 公斤 (est.) .0025 |
~ 4×1021公斤 .00066 |
密度 ( 公吨/m³) | 2.03 ± 0.06 | 2.6–3.3 | 2.3 ± 0.3 | ~2 |
赤道重力 ( m/s2) | 0.58 | ~ 0.44 (varies) | ~0.8 | ~ 0.5 |
自转周期 (天) ( 恒星周期 天) |
-6.38718 (逆行) |
0.16314 | > 0.3 ? | ? |
轨道半径* (AU) 半长轴 公里 |
29.66-49.30 39.48168677 5,906,376,200 |
35.2–51.5 43.3 6,484,000,000 |
37.77-97.56 67.6681 10,210,000,000 |
38.5–53.1 45.8 6,850,000,000 |
轨道周期*(儒略年) ( 恒星年) |
248.09 | 285.4 | 557 | 309.9 |
平均轨道速度 ( km/s) |
4.7490 | 4.484 | 3.436 | 4.419 |
轨道离心率 | 0.24880766 | 0.18874 | 0.44177 | 0.159 |
轨道倾角 | 17.14175° | 28.19° | 44.187° | 28.963° |
赤道对轨道的倾角 (参考转轴倾角) |
119.61° | |||
平均表面温度( K) | 40 | 30 | ~ 30 | 32±3 |
卫星数目 | 5 | 2 | 1 | 1 |
发现日期 | 1930年2月18日 | 2004年12月28日 | 2003年10月2日[10] | 2005年3月31日 |
类冥矮行星候选者
海王星外天体的核心是冰,因此只需要400公里 (250英里) - 地球直径的3%- 的直径就可以轻松的达到重力上的平衡,使它们因身为矮行星而成为类冥矮行星。虽然这只是很粗略的估计,但依然是可以参考的数值。在2006年的8月,相信除了冥王星和阋神星之外,还有42个海王天体有资格成为矮行星[2]。
天体 | 英文名 | 编号 | 半径 (公里) |
质量 (1021千克) |
平均轨道半径 (天文单位) |
分类 |
---|---|---|---|---|---|---|
共工星 | Gonggong | 225088 | ±105 640[11] | 2 | 67.21 | 离散盘 |
冥卫一 | Charon | Pluto I | ±2 604 | 1.52 | 39.26 | 冥族小天体或卫星 |
创神星 | Quaoar | 50000 | ±3 555 | 1.4 | 43.58 | QB1天体 |
赛德娜 | Sedna | 90377 | ±40 498[12] | 0.8 | 518.57 | 离散盘或内奥尔特云 |
2002 MS4 | 307261 | ±30 470 | 0.7 | 41.93 | QB1天体或离散盘 | |
亡神星 | Orcus | 90482 | ±10 460 | 0.64 | 39.17 | 冥族小天体 |
潫神星 | Salacia | 120347 | ±20 430 | 0.45 | 42.19 | QB1天体或离散盘 |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