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雪崩

大量的雪在斜坡上快速滑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雪崩
Remove ads

雪崩,是在雪山中常有的自然灾害,是指大量的由斜坡表面上快速滑动下来,产生原因通常是积雪处于一种“危险”的平衡状态下,如果稍微有外力作用,就会失去平衡,造成雪块滑动,进而引起更多积雪运动,使大量的积雪英语Snowpack瞬间倾盆而下;附近的人及村庄往往不能幸免。

Thumb
雪崩

雪崩一般而言是由某一区域的积雪重量超过其强度所成(板状雪崩,slab avalanche),但也有时是是因为积雪渐渐的变宽所造成(松雪崩,loose snow avalanche)。雪崩在开始后,其速度会迅速的变快,也会带走路径上的雪,因此其重量及体积也会越来越大。若雪移动的够快,雪可能会混合一些空气,形成粉末状的雪崩,是一种密度流

有关雪崩有许多的分类方式,但还没有一种广为接受的分类,会因为不同的目的而为雪崩做不同的分类。雪崩可以用其大小、破坏力、启动机制、组成及动态特性来描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40000至80000名士兵在参与意大利战役的过程中死于阿尔卑斯山的雪崩,这场雪崩是由炮火引发的[1]

Remove ads

引发原因

雪崩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一场雪崩往往是多个外部因素综合产生的。强烈的阵风会吹动山上的雪,不断累积的重量会导致雪板断裂,雨水或阳光会让雪变软,自然或人为的声音对雪体的震动作用。[2]也有人认为,部分雪崩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的。[3]

种类

雪板雪崩

多发生于69至87度的开放坡面上。冻结的雪形成一定厚度的冰层。冰层下方可能会是一个空洞的空间。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这样的冰层很可能会坍塌。

松雪塌陷

在更陡峭的山坡上,松散的积雪下面可能会有一定的空间。这样的积雪在受力的情况下会发生塌陷。

湿雪下滑

一般发生在30度以上的雪坡。有一定湿度和重量的积雪因为没有完全冻结,在外部因素影响下向下坡方向下冲。

冰崩

冰川运动及外界温度上升有关。融化的冰块移动的同时,会带动上面的积雪移动。[4]

动态变化

板状雪崩只要一形成,在雪往下移动时,其板状雪块会形成越来越小的碎片。若板状雪块外层的碎片够小时,外层(称为跃移层)会出现类似流体的特性。当有够多的小颗粒出现时,这些小颗粒会在空中传播,若这类的粒子多到一定程度,即为粉雪崩,粉雪崩会和板状雪崩的本体分离,而且其行经路径会比板状雪崩更长[5]。在1999年加尔蒂雪崩英语Galtür avalanche disaster时,科学家利用雷达验证了在板状雪块表面和空中传播的颗粒中间会形成跃移层的假设,而且跃移层也会和板状雪块表面分离[6]

驱动雪崩下移的力量是其重量延著斜坡方向的分量。在发生雪崩时,其路径上不稳定的雪也会加入雪崩之中,因此其整体重量更大。若斜坡坡度变大,其分量也会越大,反之,若斜坡变平缓,分量也会越小甚至消失。雪崩下移的阻力是由许多互相影响的因素组成:雪和其下方表面的摩擦力,雪和其上方空气的摩擦力,雪崩前缘的流体动力阻力,雪和经过空气之间的剪阻力,各层雪之间的剪阻力,若阻力已经超过重量延著斜坡方向的分量,雪崩就会停止加速[7]

Remove ads

建模

早在二十世纪初,科学家就已试著针对雪崩的行为建模,最著名的是Lagotala博士为了霞慕尼192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准备[8]。他的方式后来由Voellmy继续发展,最后在1995年发表在《论雪崩的破坏力》(Ueber die Zerstoerungskraft von Lawinen)中[9]

Voellmy用了一个简单的经验公式,将雪崩视为是一团滑行的雪,其阻力和雪速度的平方成正比:[10]

他和当时的科学家考虑了其他的效应,其Voellmy-Salm-Gubler模型和Perla-Cheng-McClung模型成为非粉状雪崩的简单模型[8]

自1990年起提出了许多复杂的模型。在欧洲大部份这类的研究都是SATSIE赞助的SATSIE(欧洲雪崩研究及模型验证)研究计划的一部份[11],SATSIE也产生了雪崩前缘的MN2L模型,在法国的雪崩救援服务中使用,而D2FRAM(Dynamical Two-Flow-Regime Avalanche Model)在2007年时仍在进行认可[12]。其他已知的模型有SAMOS-AT的雪崩模拟软体[13]及RAMMS软体[14]

Remove ads

危害

登山运动

雪崩对登山运动往往是致命的。登山者可能会被大雪冲走,被埋,甚至死于雪崩产生的大型气浪。[4]

居民

大型雪崩会掩埋山下居民的房屋,甚至活埋当地居民。

雪崩危险和规模分级

欧洲雪崩风险分级

欧洲雪崩的风险会以以下的标准来分级,此标准是在1993年导入,取代原来各国不一致的标准。其说明已在2003年5月修改过,以增强其一致性[15]

法国大部份有人死亡的雪崩都是风险等级3和4的,在瑞士大部份有人死亡的雪崩都是风险等级2和3的,一般认为这是各国在评量风险时的差异所造成[16]

更多信息 风险分级, 雪的稳定程度 ...

稳定性:一般会在雪崩公告中有更进一步的描述(和高度、雪崩类型、地区有关)

额外的负载:

  • 重载:两个或多个没有隔开的划雪者,一个远足爬山的人,压雪车,崩坍气浪
  • 轻载:一个划雪者,一群彼此之间距离至少十公尺的划雪者,一个穿雪鞋的人

坡度:

  • 缓坡:角度小于30°
  • 陡坡:角度大于30°
  • 爬陡坡:角度大于35°
  • 特爬陡坡:角度大于40°

欧洲雪崩规模分级

更多信息 规模, Runout ...

北美的雪崩规模分级

Thumb
北美的雪崩规模分级

在美国及加拿大,会依以下的雪崩规模分级。叙述依国家而不同。

加拿大雪崩规模分级

加拿大雪崩规模分级是根据雪崩的后果划分的。实际运用时,常会出现半级(如1.5级)。[17]

更多信息 规模, 潜在破坏性 ...

美国雪崩规模分级

美国报告雪崩规模时,根据相对于雪崩行进路径长度,将雪崩规模划分为5个级别。但因为分级是相对于路径的,如果不了解雪崩路径信息,仅仅知道雪崩分级数字是没有太大意义的。[18][19]

更多信息 规模, 潜在破坏性[17] ...

Rutschblock测试

雪崩的危害分析可以用Rutschblock测试来确认(Rutsch在德文中是滑动)。在雪坡挖掉二公尺宽,一公尺深的雪,在挖掘位置上方以七个不同的方式,渐进的增加重量,最后会得到雪坡稳定性的结果[20]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