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皮疙瘩》(英语:Goosebumps)是美国作家R·L·斯坦创作的一系列以青少年为主角和阅读对象的恐怖小说,最早由学乐集团开始出版。1992年至1997年间出版62本原始系列,此外也有众多续作,截至2015年[update]共出版180本,后来还被翻拍成同名电视剧和电影。
自1992年7月第一部作品《死亡古堡》(Welcome to Dead House,或译鬼屋大冒险)出版以来,这套丛书逐渐出名,亦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截至2014年[update],鸡皮疙瘩系列丛书被翻译成31种语言,共售出3.5亿本。登上了包括纽约时报儿童畅销书在内的许多畅销书榜。
情节
《鸡皮疙瘩》属于儿童文学和恐怖小说范畴,[2] 各部之间情节有很大的共同之处。[3] 其主角都是身处超自然事件中、并试图从中脱困的青少年,[4][5] 但不同的系列都会有不同的主角和设定。[6][7] 主角一般出自中产阶级家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8] 他们一般会处在远离繁华社会的环境,例如郊区、夏令营或寄宿学校中。[9][8]
《鸡皮疙瘩》系列丛书多以第一人称写作,常有逆转型的结局。[10] 根据作者本人的说法,书中从来都不会出现人物死亡的情况,而书中主角也不会处于绝境。[11] 他认为自己从没想要通过写作来教育读者,只是以情节取胜,[12] 且自认这套丛书的成功秘诀在于避免引入毒品和其他更严肃的社会问题。[13]
许多《鸡皮疙瘩》系列书籍都是受其他一些小说或电影启发而来的,例如其中频繁出现的玩偶“Slappy the Dummy”其实是来自《木偶奇遇记》。[14] 作者很少打草稿,[15] 其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例如《魔鬼面具》(The Haunted Mask) 一书的灵感即来自其子马特(Matt)的万圣节面具。[16] 此外还有一些是来自作者本人的童年经历,他曾说:“我有很好的记忆力。当我在写作的时候,我可以回想起那种恐惧与惊吓”。[17]
原始系列
在创作鸡皮疙瘩之前,斯坦曾写过一些年轻成人小说,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于是跳伞出版公司(Parachute Press)的创始人[18] 琼·瓦理查(Joan Waricha)督促他为更年轻的读者创作一些小说,遂有《鸡皮疙瘩》系列。[19] 作者本人说书名是来自《电视指南》上的一则广告。[20][21] 最初他和学乐公司的合同只包括六部小说,[22] 但开始创作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写成了62部。第一部作品《死亡古堡》出版于1992年7月。读者群体最初定位在小女孩身上,但后来亦获得了男孩们的青睐。[11] 系列封面最早由蒂姆·雅各布斯绘制。 [23] 原始系列中有22本后来被重新拿出来以《经典鸡皮疙瘩》(Classic Goosebumps)为名二度出版。[24]
续作
《更多的鸡皮疙瘩系列》(Tales to Give You Goosebumps)和《惊魂三重奏系列》(Goosebumps Triple Header)是原始系列出版之后写成的一系列选集,[25] 1994年至1997年间前者出版,后者出版于1997年至1998年间。[26]
另外一套《给你一身鸡皮疙瘩》(Give Yourself Goosebumps,或译鸡皮疙瘩百变闯关大探险系列)出版于1995年至2000年间,其中第一部为 《逃离恐怖乐园》(Escape from the Carnival of Horrors)。这一套书以游戏书的风格写成,有多重结局。[27] 而著者也并非仅斯坦一人,还包括凯瑟琳·兰斯和他的妯娌梅根·斯坦(Megan Stine)。[28][29][30] 大部分插画由马克·永田(Mark Nagata)绘成。[31]
因为销量渐渐下降,斯坦和学乐公司筹划出版了《鸡皮疙瘩2000系列》(Goosebumps Series 2000,或译鸡皮疙瘩惊险新世纪系列)。[32] 这套书在1998年至2000年间共出版25部,第一部是《夺命幽灵猫》(Cry of the Cat)。这一系列与原始系列结构基本一致,[33] 插画家为蒂姆·雅各布斯。[23]
《鸡皮疙瘩黄金版》(Goosebumps Gold)曾出现于蒂姆·雅各布斯和其他一些宣传的网站上 [34] 但实际从没有真正出版。[35] 之后直到2008年4月1日才有了其他《鸡皮疙瘩》小说出版,即《鸡皮疙瘩惊恐乐园》(Goosebumps HorrorLand)和《木偶复仇记》(Revenge of the Living Dummy)。[36][37] 其中惊恐乐园系列共出版19本。[38][5] 《鸡皮疙瘩恶灵重现系列》(Goosebumps Most Wanted,或译鸡皮疙瘩通缉令)于2012年10月出版。[39]
评价
这套丛书成名极快,第一本书出版后一个月销量就超过了100万,[6] 1990年代中期时已经售出400万本。[41] 在《纽约时报》儿童畅销书[42]和《今日美国》畅销书榜上有名。[43][44] 2001年《出版人周刊》将这一系列中的46本书列入其史上最畅销童书榜单中,[45] 此书亦得以行销美国以外的法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地。[46]
1996年光《鸡皮疙瘩》的收入就占学乐集团年收入的15%,1997年其销量才开始下滑,学乐集团的收入下跌40%。[47] 这个消息还成了美国各大报刊的头版新闻,作家帕特里克·琼斯(Patrick Jones)说:“这显示出了R·L·斯坦的影响力。看起来他一个作家就可以决定一家公司的命运”。[48]
但新书出版之后销量就开始回升,2008年时获得了美国7至12岁儿童82%的品牌忠诚度。[49] 它成为了史上最畅销的童书系列之一,[50] 也是学乐集团历史上最畅销的童书。[51] 按学乐集团的数据,截止2014年《鸡皮疙瘩》已经被译成包括汉语、西班牙语等在内的31种语言,出版了3.5亿册。[52][46] 《鸡皮疙瘩》系列中的《大麻烦》(Deep Trouble,1995)、《更多的鸡皮疙瘩系列》(Tales to Give You Goosebumps,1996)和《大麻烦2》曾获得尼科频道儿童选择奖 。[53][54][55] 2000年全美教育协会将其列在最畅销童书榜单中的第二位。[56]
《Slate》杂志的凯蒂·瓦尔德曼(Katy Waldman)说《鸡皮疙瘩》“搞笑、令人生厌、只是有点恐怖而已”,[57] 有些评论家认为作品的文学素养并不高。《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的马克·西尔弗(Marc Silver)认为《鸡皮疙瘩》很乏味,不过是一种二流文学,情节粗糙、角色幼稚。[58] 此外还有些评论家认为这一系列丛书有明显的公式化痕迹、情节太容易预测。[59] 但就儿童读者而言,斯坦的书还是颇受欢迎的。[15] 詹姆斯·卡特(James Carter)就此评论道:“只要是孩子们觉得有趣的书就是好书。”[60]
《鸡皮疙瘩》是1990年代最具争议性的著作之一,[61] 2000年代也在美国图书馆协会百大禁书榜上排第94位。[62] 因认为这一系列作品都被认为对儿童来说太恐怖了,[63] 他们试图禁止《鸡皮疙瘩》出现在学校和图书馆中,[64] 其他一些组织也曾宣布将其列入禁书单。但此举遭到儿童和一些家长的反对。[65][66]
改编
加拿大的娱乐公司Protocol Entertainment曾和学乐集团签订协议制作《鸡皮疙瘩》的电视剧版,[67] 1995年至1998年间共出四季。[51][68] 这一系列主要改编自《魔鬼面具》和《厄运咕咕钟》(Cuckoo Clock of Doom)这几本书,亦得以在美国等其他许多国家上映。[69][70]
最早改编《鸡皮疙瘩》为电影的尝试出现在1998年,导演是蒂姆·伯顿。福克斯家庭电影总裁克里斯·梅勒丹德利(Chris Meledandri)也放出了同样的消息,[71] 但实际上并未成功。2008年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买下电影制作权,[72][73] 2015年10月5日在美国洛杉矶首映。[74]
共有三款《鸡皮疙瘩》电子游戏,其中《逃离惊恐乐园》(Escape from HorrorLand,1996)和《变异人来袭》(Attack of the Mutant,1997)由DreamWorks Interactive制作,[75][76][77] 另外一个则是学乐集团在2008年按同名作品改编的《鸡皮疙瘩惊恐乐园》(Goosebumps HorrorLand)。[78]
《恐怖城堡历险记》(One Day at HorrorLand)和《恐怖塔之夜》(A Night in Terror Tower)在1996年改编成两款桌游,由弥尔顿·布雷德利公司发行。[79][80]
《鸡皮疙瘩》拥有自己的官方网站,[81] 还有许多诸如衬衫、帽子等的周边产品,[82][83] 1998年亦曾被改编成舞台剧。[84] 1997年10月迪士尼米高梅影城曾开设鸡皮疙瘩惊恐乐园主题景点(Goosebumps HorrorLand Fright Show and FunHouse),[85] 但后来关闭。[86] 此外,《鸡皮疙瘩系列绘本》(Goosebumps Graphix)已出版三册,第一部《恐怖生物》 (Creepy Creatures)出版于2006年9月1日。 [87]
法律纠纷
1996年11月,此书的出版商学乐集团[88] 和最初的开发者跳伞公司[18] 达成一致,由前者控制图书和电视剧出版,后者负责推销。次年9月二者发生冲突,学乐集团控告跳伞公司违反合约,即未经其同意便私自出版《鸡皮疙瘩》。在经过一系列诉讼之后, [89] 2003年二者妥协,此事以学乐用965万美元买下《鸡皮疙瘩》的商标和其他所有权利告终。[18]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