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日本太空探測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隼鸟号(日语:はやぶさ,开发名称为第20号科学卫星MUSES-C)偶尔也被译为游隼号、猎鹰号或隼鹰号,或是非正式的被称为隼鸟1号,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小行星探测计划。这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将隼鸟号探测器送往小行星25143(25143 Itokawa,丝川小行星[2]),采集小行星样本并将采集到的样本送回地球。
所属组织 | 宇宙科学研究所(ISAS) (现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 JAXA) |
---|---|
任务类型 | 环绕/登陆 |
入轨时间 | 2005年9月12日 13时29分25秒 |
发射时间 | 2003年5月9日 04时29分25秒 UTC[1] |
发射手段 | M-V运载火箭 |
发射地点 | 内之浦宇宙空间观测所 |
任务时长 | 4年(因发生意外延长至7年) 2010年6月13日运用结束 |
COSPAR ID | 2003-019A |
SATCAT no. | 27809 |
官方网站 | ISAS 的隼鸟号介绍 JAXA 的隼鸟号介绍 |
质量 | 510 公斤 |
尺寸 | 1 m x 1.6 m x 2 m 全长 5.7 m(太阳能板展开时) |
功耗 | 2.6 千瓦 |
动力 | μ10型离子推进器 (8 mN / 3,400 秒) × 4 |
小行星25143“丝川”表面着陆 | |
着陆日期 | 2005年11月26日 |
携带仪器 | |
主要仪器 | 可见光谱成相仪(AMICA) 远距光学导航相机(ONC-T) |
隼鸟号原预计于2007年6月返回地球,但由于怀疑探测器的燃料泄漏,延后3年后于2010年6月13日日本时间22时51分返回地球,本体于大气层烧毁,而内含样本的回收舱与本体分离后在澳大利亚内陆著陆。
隼鸟号在宇宙中旅行了七年,穿越了约六十亿公里的路程。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有威胁性的小行星,进行物质搜集的研究,也是第一个把小行星物质带回地球的任务。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的“世界上首架从小行星上带回物质的探测器”[3]及“著陆目标最小(丝川小行星全长仅约 500 米)的探测器”[4]
这项太空研究计画斥资两亿美元。
年份 | 日期 | 发生事件 |
---|---|---|
2003年 | 5月9日 | 13:29:25由M-V火箭成功发射至太空,同时正式取名为“隼鸟号”。[5] |
9月 | 离子引擎A发生输出不稳定状况,动力只能改由另外剩馀的三架引擎联合使用,同时运作时间超过1000小时。 | |
10月末─11月初 | 遭遇观测史上最大太阳闪焰的冲击,虽然发生了太阳电池输出减弱以及内部记忆体单粒子翻转错误(single event upset),所幸不影响任务进行。 | |
2004年 | 5月19日 | 以极为接近地球的准确轨道进行重力助推成功。 |
12月9日 | 离子引擎运作时间超过20000小时。 | |
2005年 | 7月29日 | 第一次捕捉到小行星丝川的模样。 |
7月31日 | X轴姿势控制装置故障无法使用,改由化学燃料辅助推进器与剩下两个姿势控制装置联合使用。 | |
11月12日 | 进行降下预演,同时释放出刻有88万人的名字的目标标定球和探测器MINERVA,但可能对该小行星引力场的估计误差而失败,没有到达丝川小行星上[6]。 | |
11月20日 | 第一次降落,但因为侦测到障碍物而自动停止,之后以每秒10公分的速度再降落。期间因失去通讯30分钟,当时地面站无法确定是否降落在丝川小行星上。由于降落时,著陆终止模式无法解除,因此无法发射采集样本时用来撞起岩石碎片的子弹。但样品舱可能采集到著陆时,因为助推器喷射而扬起的表面灰尘。 | |
11月26日 | 第二次降落,只有著地后1秒即离开,地面站显示降落与采集样本的子弹发射整个过程正常执行。燃料发生泄漏的现象,在关闭阀门后已停止。 | |
12月9日 | 通讯再度中断,飞行器失联。 | |
2006年 | 1月23日 | 接收到从隼鸟号传来的无线电讯号。 |
1月26日 | 确认情况:太阳能电池输出过低、11个锂蓄电池中有四个完全不能使用、燃料也几乎流失。 | |
2007年 | 1月17日 | 进行样品容器保存至样品舱胶囊作业,隔日确认完成。 |
4月25日 | 进行返回地球的航程。 | |
2008年 | ||
2009年 | ||
2010年 | 6月13日 | 19:54 分离样品舱 22:02 进行最后的地球摄影 22:28 通信中断 22:30 控制室所有指令输入完毕 22:51 重返大气层,隼鸟号化为灰烬。 |
6月14日 | 16:38 样品舱回收成功。 | |
6月17日 | 样品舱运回羽田机场,抵达日本相模原后,进行开封检查作业。 | |
6月18日 | 取出样品舱内的容器,进行电脑断层扫描(CT)。由于容器为密闭状态,仅能确认没有大于1mm的样本存在(此时不确定内部是否有其他样本)。 | |
6月24日 | 对样本容器(A室)进行开封[7]。 | |
7月6日 | 尝试从样本容器中取出微小样本[8]。 | |
11月16日 | 确认采取的样本为非地球物质,并且发表小行星25143(糸川)形成的方式[9]。 | |
12月7日 | 对样本容器(B室)进行开封[10]。 | |
2011年 | 1月17日 | 发表日后对样本分析的初步计画。1月22日起在日本兵库县的“SPring-8”研究中心进行初步分析[11]。 |
2010年6月13日22时51分,完成任务后返回地球的隼鸟号进入大气层,母船在穿越大气层的时候化为灰烬;而装著装著小行星尘土样本的样品舱,则在距离地球两万公里远的地方脱离母船。样品舱降落在澳洲阿德雷德西北方的乌美拉沙漠中一个偏远的军事区内。
在穿越大气层的过程中,母船的燃烧以及小太空舱的摩擦,制造了相当金星和半个满月亮度的火流星。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已经确认太空舱著陆的位置,[12]回收之后已密封运回日本进行进一步研究。
隼鸟号装有4部NEC研制的离子推进器,因为宇宙中没有空气阻力即使依靠小功率输出飞船提供持续的加速度,最终也能达到很高的飞行速度。隼鸟号只储藏60公斤燃料,推进效率极高。
No | 任务目标 | 达成得分数 | 达成度 |
---|---|---|---|
1 | 离子引擎推进试验 | 50分 | 达成 |
2 | 离子引擎长期连续稼动实验 | 100分 | 达成 |
3 | 利用离子引擎达成地球重力助推 | 150分 | 达成 |
4 | 自律飞行控制接近微小而不会有重力产生的小行星 | 200分 | 达成 |
5 | 小行星科学观测 | 250分 | 达成 |
6 | 从小行星进行样本采取行动 | 275分 | 达成,然而采集用弹丸没有发射成功 |
7 | 样品舱重返大气层并进行回收 | 400分 | 达成 |
8 | 小行星样本回收 | 500分 | 达成[13] |
任务目标设计是“100分为满分但能有500分结果”的意义。2010年11月16日,日本正式发表在隼鸟带回地球的容器中发现了1500颗从小行星带回的微粒。这是人类首次从除月球之外的宇宙天体取回样本。
2011年3月10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研究小组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上,首次对外公布隼鸟号带回的微粒的初步分析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微粒中存在橄榄石、斜长石等岩石的大型结晶;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岩石可能曾经历高温。同时,他们还发现,微粒与地球上发现的一种陨石特征一致,而且微粒受热后产生的气体不具备地球物质特征。此外,在对岩石的检测中未检出有机物、碳元素等与生命有关的物质。[14]
在隼鸟号回归之前,于日本政府主导的事业评鉴中,JAXA等科学界预算遭到大量删减,令隼鸟号的后继机隼鸟2号预算严重不足而导致计画停摆,在隼鸟号回归之后,民间开始出现“希望隼鸟号后继机的预算能够被保留”的声音,也在日本政界掀起一波检讨事业评鉴成果的声音。
日本万代公司将于2011年6月24日发售“隼鸟号”24分之1大小的模型。模型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监制,售价24150日元,该模型亦是万代公司“成人超合金”系列的第三批产品。该模型主要材料是锌合金,可以再现展开太阳能电池板和放出样本采集容器等情景[15]。
由于隼鸟号是在各种几乎不可能的状况下回到地球,在日本最大的动画网站NICONICO动画上也掀起一波隼鸟号热潮,大量歌颂隼鸟号旅行的影片、歌曲因应而生。[16]
设计上是与隼鸟号规格几乎相同的“准同型机”,根据目前释出的资料,与隼鸟号的不同点在于:
2014年12月升空,目标为小行星龙宫。2019年2月,隼鸟2号在龙宫着陆,收集其表面样本[17]。其回收仓于2020年12月着落至澳大利亚[18],隼鸟2号探测器将执行探索小行星1998 KY26的任务[1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