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前期的爵制基本沿袭北周,分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九等。开国县男为正五品上阶,开国置国官,所置国官及其数量因所加散实官不同而不同[1]:
- 加上柱国或柱国者,置令、大农、尉、典卫(3人)、常侍、侍郎(2人)、庙长、学官长、食官长、食官丞(2人)、厩牧长、厩牧丞(2人)、典府长、典府丞、舍人(3人)等国官。
- 加上大将军或大将军者,置大农、尉、常侍、侍郎、庙长、学官长、食官长、食官丞(2人)、厩牧长、厩牧丞、典府长、典府丞、舍人(2人)等国官。
- 加上开府仪同三司或开府仪同三司者,置大农、尉、庙长、学官长、食官长、厩牧长、典府长、典府丞、舍人(2人)等国官。
- 加上仪同三司或仪同三司者,置大农、庙长、典府长、典府丞、舍人(2人)等国官。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推行《大业令》,旧有五等封爵全部削除。
下表列出隋朝可考的男爵。
开国县男
同昌国(576年—?)[2] | |||||
以从皇太子西征吐谷浑之功封,食邑三百户 | |||||
代数 | 爵位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同昌县开国男 | 李彻 | 576年—? |
永安国(579年—?)[3] | |||||
代数 | 爵位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永安县开国男 | 郑元琮 | 579年—581年 | ||
2 | 永安县开国男 | 郑元珣 | 581年—? | 郑元琮弟 |
黄台国(580年—601年)[4] | |||||
代数 | 爵位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黄台县开国男 | 李悊 | 580年—601年 | ||
进封顺阳郡开国公 |
新城国(581年—607年)[5] | |||||
代数 | 爵位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新城县开国男 | 柳旦 | 581年—607年 | ||
《大业令》行,国除 |
安阳国(581年—604年)[6] | |||||
代数 | 爵位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安阳县开国男 | 崔彭 | 581年—604年 | ||
进爵为公 |
魏城国(581年—?)[7] | |||||
代数 | 爵位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魏城县开国男 | 陈茂 | 581年—? | ||
进爵为伯 |
安阳国(581年—607年)[8] | |||||
食邑二百户 | |||||
代数 | 爵位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安阳县开国男 | 辛公义 | 581年—607年 | ||
《大业令》行,国除 |
石城国[9] | |||||
代数 | 爵位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石城县开国男 | 崔大德 |
伯阳国(581年—?)[9][10] | |||||
代数 | 爵位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伯阳县开国男 | 崔大善 | 581年—587年 |
阳塘国(581年—607年,617年—?)[11] | |||||
食邑二百五十户 | |||||
代数 | 爵位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阳塘县开国男 | 尉迟耆寿 | 581年—607年 | ||
《大业令》行,国除;隋末复封 | |||||
1 | 阳塘县开国男 | 尉迟耆寿 | 617年—623年 |
河内国(601年—607年)[12] | |||||
代数 | 爵位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河内县开国男 | 慕容三藏 | 601年—607年 | ||
《大业令》行,国除 |
武宁国(604年—607年)[13] | |||||
以讨汉王谅之功封,食邑三百户 | |||||
代数 | 爵位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武宁县开国男 | 王辩 | 604年—607年 | ||
《大业令》行,国除 |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