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陀罗钵地王国(梵语:Dvāra-vati,直译:门-围城〔多门之城〕),又译堕罗钵底[1]、杜和钵底、婆罗波提、他叻瓦滴、投和或堕和罗[2],据信是孟族于6世纪至11世纪在今天泰王国北部佛统府一带所建立的多民族城邦王国。有证据证明该王国并非由单一的民族组成,其中很有可能包括马来人和高棉人,当时的傣族人尚未迁移进入这一地区。孟语是当时的通用语言,该王国后来被两个邻邦罗涡(Lavo)和素攀地(Subharnaburi)所蚕食殆尽。
国名来源于古钱币上所刻写的梵语天城体字样,转写为“śrī dvāravatī”(圣陀罗钵地)。梵语中dvāravatī意思是多门之国(dvar指城门);另一个来源可能是Dvaraka,即传说中的黑天王国的城市,后来被海水淹没。
今天人们对于该王国的行政管理方面所知甚少,甚而有无国王的存在亦不确切。或许这是一个分散式的多城邦联盟、而非中央集权制国家。当时的其他城邦国如罗渥国和西贴国在文化上深受其影响。然而它们并非同一邦国。当时的重要居民点,今世发现在以下地区:佛统府(Nakhon Pathom Province)、乌通郡(Amphoe U Thong)和枯磨郡(Khu Bua),这些地方都在湄南河下游昭拍耶平原的西部。7世纪时强盛,领土西至今缅甸的直通和丹那沙林,南达克拉地峡。也有学者认为,此国的前身是顿逊国。[3]
陀罗钵地本身则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泰国,以及佛教艺术在这一带地区的昌盛,陀罗钵地都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国史籍的记载[4],该国南与盘盘国(今泰国南部万伦湾沿岸一带)接壤,北与迦罗舍佛国交界,东与真腊国毗邻,西部临海。国王和官吏居城中,一般平民居城外,约有万余户。国王的卫士只有100多人。国人信仰佛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出产稻、麻、豆、麦,畜养象、牛、羊、猪,并以堕和罗犀闻名于当时。国中居民以农商为业,以象、马为主要交通工具。商业比较发达,全国有六个贸易集市,买卖皆用银钱,其大小有如榆叶。堕罗钵底国的使者曾于638和649年两次访问中国唐都长安,送来象牙、火珠、白鹦鹉等礼品。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