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明朝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锺惺(1574年8月25日—1625年7月24日)[1],字伯敬,号退公、退谷、退庵,又号晚知居士,湖广沔阳州竟陵县皂市(今湖北省天门市皂市镇)人[2],祖籍江西吉安府永丰县[3],明末文学家、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湖广乡试第十一名举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式庚戌科会试第十七名,三甲第八名进士。吏部观政,授行人司行人,四十三年任贵州乡试主考官,四十四年授刑部主事,四十六年改任工部都水司主事,不久改任南京礼部主事,进南京礼部郎中。升福建按察使司佥事,提督学政。天启三年(1623年)因丁父忧而辞官归乡,后遁入寺院,不久便去世[4]。
天启三年(1623年)因丁父忧辞官从福建归乡,途经武夷山时,留在当地游山玩水,遭到福建巡抚南居益上疏弹劾他“公然弃名教而不顾,甚至承亲讳而冶游”,败坏文人形象[5]。对此谭元春为其反驳,力称锺惺“内行过人,凡大父以下,先世贻家孝爱、为生艰难事,皆回环于心,未尝一日忘。生、嗣父母,恩养教诲,言之哽咽,不能竟其词。弟侄相依,孤寡盈前,欢笑痛苦,一往无绪。然居丧作诗文、游山水,不尽拘乎礼俗,哀乐奇到,非俗儒所能测也。”虽然谭氏极力维护锺氏的人格,却又引来阎若璩的批评,所谓“墓铭不为隐避、不为微词,反称其‘哀乐奇到,非俗儒所能测’。”顾炎武亦其后在《日知录》提到世人只欣赏锺惺的评点著作,“忘其不孝贪污之罪,且列之为文人矣。”自顾炎武的抨击以来,清初文士在提倡“经世致用”的文风下,强调个人的道德修持[6],均不满锺惺居丧出游武夷山,违背礼俗。亦连带抨击竟陵派。
锺惺能诗文,冠绝一时,公推为竟陵派之首,与谭元春合称竟陵体或锺谭体。他提倡“势有穷而必变,物有孤而为奇”,写作别具风格,“求新求奇”、“孤行静寄”。吴景旭说:“伯敬诗清迥自异,全用欧九飞盖桥玩月笔法,与谭友夏选《古唐诗归》,一时翕然称之。”[7]著有《浣花溪记》、《游武夷山记》、《夏梅说》、《隐秀轩集》、《邺中歌》、《史怀》等。[8][9]
曾祖锺弘仲。祖父锺山。嗣父锺一理(号裕斋),生父锺一贯(号鲁庵),以贡生任直隶武进县训导。生母冯氏、嗣母陈氏皆封宜人。有子锺肆夏,为诸生,早夭。嗣子锺陔夏,亦为诸生。大弟锺愫,早卒;二弟锺恮,为诸生,先锺惺卒;三弟锺悌,又先锺恮卒;惟独四弟锺快还在世[10]。
[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