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用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碘(英语:iodine)为一种化学元素,依其形态不同,于医学上有诸多用途。[3]元素碘与碘伏为局部外用抗菌剂。[4]非元素形态之碘,于人体生物学中,扮演基本营养素之角色(参见生物学中之碘)。[5]含有碘的有机化合物,亦为X光影像中常用之碘化显影剂。[6]
碘作为皮肤外用药剂时,常见的副作用有不适及变色。[3]建议居住于普遍缺乏碘地区的孕妇,要作碘补充,而在不缺乏碘的地区,则不建议额外摄入。[1]碘为一种人体必需的稀有元素。[1]
法国化学家贝尔纳·库尔图瓦于1811年把碘自海藻中分离出,而瑞士医生让-弗朗索瓦·科因代特于1820年将碘的摄取量与甲状腺肿大小程度间建立起关联。[8]碘最初被用作抗菌剂及治疗甲状腺肿之方式。[9][10]
针对女性的研究显示在母乳哺育期间使用碘化钠对婴儿的风险极低。[7]
于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中,包含以下型态之碘:[11]
形式与配方
当元素碘用作抗菌剂,可为元素形态,或为水溶性三碘阴离子,系透过将碘化物添加至难溶于水之元素碘中,于原位生成(逆向化学反应,使部分游离元素碘供消毒用)。[1]
另一替代方案,碘可由碘伏制得,碘伏包含与增溶剂错合之碘(碘离子可粗略视为三碘阴离子水溶液中之碘伏)。此类制剂之范例有:[13]
- 碘酊:碘溶于乙醇,或碘与碘化钠溶于乙醇及水之混合液。
- 卢戈氏碘液:碘与碘化物仅溶于水中,主要形成三碘阴离子。卢戈氏碘液之游离碘 (I2) 成分含量极微,与碘酊相异。
- 碘甘油:牙科用制备物。
- 聚维酮碘(一种碘伏)。
- 碘-V:碘 (I2) 与腐植质形成笼形复合物(于此主客体化学笼形复合物中,碘分子被腐植质"包覆")。是一种水溶性、固态、稳定之结晶笼形复合物。碘-V与其他碘伏不同, 仅含有分子型态之碘 (I2)。[14]
碘抗菌作用迅速,于低浓度下即可发挥,因而会用于手术室中。[15]其特定之运作机制仍未被充分了解。碘可渗透至微生物内部,并攻击特定之胺基酸(如半胱氨酸及甲硫胺酸)、核苷酸及脂肪酸,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其亦具抗病毒作用,但对非脂质病毒及小病毒科的敏感度,低于对包膜病毒的。碘可能是攻击包膜病毒之表面蛋白质,并可能透过与不饱和碳-碳键反应,而破坏膜脂肪酸之稳定性。[16]
当碘作为营养素时,是以碘离子之型态进入细胞。[17]海带等食物中的碘元素,经常以碘化物形式存在。[18]
碘化钾是医学上最常使用的碘盐。低剂量的碘化钾,以及更稳定的碘酸钾,都是制造碘盐的选择。碘化钾之饱和溶液用于治疗急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当碘-131这种同位素被用于非针对甲状腺或甲状腺类型组织的放射性药品(例如碘苄胍)时,碘化钾也被用来阻断甲状腺对碘-131的吸收。[19][20]
碘-131(通常以碘化物之型态存在)为放射性落尘之成分,因为甲状腺会大量吸收并长时间储存碘,而碘-131的放射性半衰期仅有8天,而使得它对人体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可能暴露于辐射尘中环境放射性碘(碘-131)的民众,会被指示服用非放射性碘化钾锭。典型成人剂量为每24小时摄入130毫克锭剂,提供100毫克(10万微克)的离子碘(正常健康之每日碘摄取量约为100微克)。摄取此大剂量非放射性碘,可最大程度减少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21]
碘化物盐类于有机螯合物问世之前,曾用于口服方式,用于治疗铅中毒或汞中毒,例如由比利时医生路易·梅尔森斯及众多19世纪与20世纪初期医师所大力推广的疗法。[22][23]
碘为一种具有高电子密度及高原子序数之元素,其透过最内层电子之光电效应,吸收低于33.3千电子伏特(keV)之X射线。[6]有机碘化合物经静脉注射后可用作X射线显影剂。此应用常与先进之X射线技术(如血管摄影及电脑断层扫描)结合使用。目前,所有水溶性放射性显影剂皆使用含碘化合物。
- 碘海醇(显影剂)
- 二胺碘显影剂(显影剂)
- 碘托酸(显影剂)
- 碘番酸(显影剂)
碘化油,系由植物油之脂肪酸醚酯与氢碘酸反应制成,为另一重要的有机碘制备物,是一种碘补充剂,偏远社区的民众经由每年口服一次,以预防地域性甲状腺肿。[1][24]碘化油亦用作非水溶性放射性显影剂。[25]
其他有机碘药物包含:
参见
- 碘的同位素, 具有医疗用途同位素列表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