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郭良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郭良蕙(1926年8月17日—2013年6月19日),生于河南开封,早期的著名台湾作家,也曾主持节目,更曾拍过电影。

事实速览 郭良蕙, 出生 ...

生平

郭良蕙原籍山东省钜野县,因中国抗日战争西安完成中学学业,16岁开始写诗。考入四川大学,成为黄季陆的得意弟子。1948年转入复旦大学,并于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1949年与中华民国空军飞行员孙吉栋结婚,而后赴台湾定居于嘉义。为增加生活收入,开始写作。初期翻译外国小说,曾译过莫泊桑的作品,之后开始小说创作。郭良蕙因外表亮丽、气质脱俗,当时被封为“最美丽的女作家”。继第一个短篇小说〈陋巷群雏〉后,便经常于《野风》、《自由中国》、《幼狮文艺》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后长篇小说〈泥洼的边缘〉又在《畅流》杂志连载,她在文坛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出版《心锁》时,她的声名达到最颠峰,但也以描写性爱与被认定是乱伦婚外情被禁,成为她创作生涯中最大的风波。《心锁》事件的打击,虽让郭良蕙沮丧,但她仍继续努力从事写作。另一方面,被禁之后《心锁》成为地下畅销书,郭良蕙也更出名了。1971年,独自环游世界,开拓视野与胸襟,自此也步向文物艺术之欣赏及研究。1978年出版的《第三性》大胆地碰触同性恋之议题,又成为先驱之一。[参1]后于香港成立“郭良蕙新事业出版社”,并出版了许多旅游方面的书籍。

2013年6月19日,郭良蕙因脑溢血逝世[参2], 安葬于台湾新北市金山区金宝山墓园名人区 [参3]

Thumb
金宝山墓园名人区内, 比真人大1.5倍的白玉雕像
Remove ads

《心锁》风波

发表

1962年小说《心锁》先于《征信新闻报》的〈人间副刊〉(编辑为徐蔚忱)连载;9月,大业书店出版了长篇小说《心锁》,书中对性爱的描写“自五四(运动)以来最露骨大胆”。〈人间副刊〉的主编以及郭良蕙均对文稿有所删节,但在当时仍属先进。[参4]

内容简介

《心锁》一书以夏丹琪为主角,为了报复情人范林的不忠,丹琪负气地嫁给有钱有势的医生梦辉。婚后,旧情人成了妹婿,而小叔梦石更是个情场高手,丹琪因此陷落于矛盾挣扎的情欲边缘间。郭良蕙企图借由对婚姻不忠的夏丹琪,诠释人性间善与恶的冲突。

被查禁及被开除会籍

1963年1月,内政部下令查禁《心锁》,4月,在中国文艺协会理事会上,作家前辈谢冰莹提出开除郭良蕙。“提案人认为郭良蕙长得漂亮,服装款式新颖,注重化妆,长发垂到腰部,既跳舞又演电影,在社交圈内活跃,引起流言蜚语。当时社会淳朴,她以这样一个形象,写出这样一本小说,社会观感很坏,人人戴上有色眼镜看男女作家,严重妨害文协的声誉,应该把她排除到会外。”中国文艺协会张道藩陈纪滢都觉得无须开除郭良蕙,却都因当天缺席而不能阻止。[参4] 中国青年写作协会中国妇女写作协会亦同时开除她的会籍。[参1]谢冰莹与郭良蕙之间互以公开信的型式进行论战。[参5]作家前辈苏雪林亦撰文直指《心锁》为黄色小说。[参6]

支持与平反

“当时一家七彩画报《中外画刊》在文艺版一篇文章说文艺社团不去保护作家,反而顺从政府的好恶打压会员,这是“世上最无耻的行为”!”[参4]

“香港《亚洲画报》在122、124期以专辑的方式讨论此事件,内容以写作自由与国家查禁书籍的问题为主,倾向支持郭创作的自由。而台湾则出版了一本《心锁之论战》转载20~30篇论战的文字,轰动一时。1986年《心锁》解禁后,三度再版,并被翻拍成电影。90年代更出现两本硕士论文探讨“心锁事件”背后所隐含性别问题,由这样的再省思也算是还给郭良蕙及《心锁》一个清白。”[参1][参7]

《心锁》评论

“题材之外,《心锁》还充分具有好小说的其他种种质素。郭良蕙小说的魅力一向来自直指事物核心以及人性深处的直率,这样的直率相对于小说人物的矫饰行为和对白往往产生讽刺的效果。郭良蕙的小说里,鲜有虚无缥缈的浪漫场景,同时也少有正反分明的典型人物。对人物内心的深刻到位描写是郭良蕙小说的另一个特点,《心锁》里对当时男女的爱情观与性爱观有充足的讨论,主角夏丹琪于爱情/情欲和道德之间徬徨挣扎的心情描绘更是细腻。转场调度俐落明快以及充满机锋的语言也是这部小说好看的地方。”[参8]

郭良蕙的小说评论

“郭良蕙的小说,除了故事动人以外,还有两个重要的特点。首先是她宽阔的视野:她的心胸与见识从传统的男性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国内到国外,横跨的时空面非常广阔。其次是她对变迁社会中的爱情描写的能力:她不仅能描写女性的微妙心理,更特出的是她对男性主义的心理刻划十分细腻,这都不是一般所谓闺秀作家所能及的。”[参9]

“郭良蕙的作品语言自然流畅,情节真实生动,善于总结生活的哲理但不说教,心理描写细腻准确而绝不发议论。……郭良蕙的作品是写实的,……郭良蕙的作品是批判的,……郭良蕙的作品是富于体验的……。当琼瑶的小说在中国大陆产生轰动效应的时候,郭良蕙的名字在大陆上还鲜为人知。……深究其中的原因,恐怕与以下两点有关:第一,是郭良蕙选择了悲剧作为自己作品的基调。她不愿去编织大团圆的结局取悦喜好轻松的读者,而是把客观世界的不合理与主观世界的盲目性所带来的种种无可奈何合盘托出,造成浓烈的悲剧效应,来激发人们去认识生活、增长智慧。……第二,是郭良蕙作品深入的人生体验,必须经历过、观察过、思考过的成年人,才能引起共鸣,少男少女们是难以真正理解的。”[参10]

Remove ads

作品

更多信息 出版日期, 书名 ...

[参11]

参考资料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