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邹语群(Tsouic、Cou)或称曹语群是台湾原住民使用的台湾南岛语言之一,分布在台湾中南部的南投县、嘉义县、高雄市等地山区。学者将此语群又分为北邹语群和南邹语群。北邹语群即通称为邹语(Tsou),又称“阿里山邹语”;南邹语群又分为卡那卡那富语(Kanakanavu)和拉阿鲁哇语(Hla'alua)。南邹语群的卡那卡那富语和拉阿鲁哇语音位数在台湾南岛语中是最少的,只有13个辅音和4个元音。(Blust 2009:165).[1]而这两个语言也高度濒危,因为多数语者都已转用布农语或台湾华语。
日本学者土田滋于1975年发表古邹语音韵系统的重建,这个重建获得白乐思 (Blust 1999)和李壬癸 (Li 2008)的支持。然而张永利 (Chang 2006)[2]和罗斯(Ross 2009)[3]认为邹语群并非一个有效的分群;罗斯将南邹群的两个语言置于核心南岛语 (Nuclear Austronesian) 之下,并认为(北)邹语为南岛语较早期的一个分支。
拉阿鲁哇族于 2009年由高雄县议员谢贵来与桃源乡乡长谢垂耀发起正名运动,争取为独立族群不再托付于邹族之下。[4][5][6][7]拉阿鲁哇族与卡那卡那富族分别于2014年6月26日正式独立为族。[8]。
1975年土田滋在耶鲁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古邹语音韵的构拟”(Reconstruction of Proto-Tsouic Phonology),是迄今最详尽完备的邹语群语音史的著作。[9][10]
从原始南岛语至邹语发生下列几项音变(Li 2008:215)。[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