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倡導新聞自由和信息自由的組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无国界记者[1](法语: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缩写:RSF,英语: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是致力于保护记者免受迫害,促进新闻自由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由罗伯特·梅纳德(Robert Ménard)于1985年在法国蒙彼利埃创立。总部设于巴黎,并在亚、欧、美、非设有14家办事处(在美国有两个办事处,分别位于华盛顿与旧金山)[2]。
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 | |
成立时间 | 1985年 |
---|---|
创始人 | 罗勃·梅纳、Rémy Loury、Jacques Molénat和Émilien Jubineau |
类型 | 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为顾问地位 |
法律地位 | declared association[*] |
总部 | 法国巴黎 |
服务地区 | 世界范围[*] |
秘书长 | 克里斯托夫·德卢瓦尔(自2012年7月起) |
重要人物 | Christian Mihr(CEO RWB) Rubina Möhring(主席 RWB) Thérèse Obrecht Hodler(主席 RWB) |
预算 | 收入:420万欧元 (2011) 支出:460万欧元(2011) |
收入 | 6,166,135 欧元 (2019年) |
捐款 | 515,390 欧元 (2019年) |
员工数 | 约120人 |
奖项 | Lorenzo Natali Journalism Prize[*]、Charlemagne Medal for European Media[*]、萨哈罗夫奖、Dawit Isaak award[*]、Dr. Erich Salomon Prize[*]、Premi Antonio Asensio de Periodisme[*]、Roland Berger Award for Human Dignity[*]、Siebenpfeiffer Award[*]、Monismanien Prize[*] |
网站 | rsf |
无国界记者是国际言论自由交流会(IFEX)的成员。IFEX由全球60多个非政府组织组成,在世界范围内监察言论自由被侵犯的状况、促进并捍卫言论自由的权力[3]。在无国界记者发表的的报刊、出版物中,指出:“无国界记者捍卫全世界被囚禁的记者的权利以及新闻自由,即《世界人权宣言》中第19条描述的提供信息及获取信息的权利。”[4]
无国界记者始建于1985年,其创办人为罗勃·梅纳、雷米·洛瑞、雅克·莫莱纳和艾米利亚·朱比诺,地点为法国蒙彼利埃[6],总部设于巴黎第二区。[7]
起初,无国界记者致力于促进独立媒体,创办人之间却因此有意见分歧,结果只有罗勃·梅纳留在无国界记者中。之后,罗勃·梅纳决定将无国界记者的目的改为促进新闻自由。[6]梅纳指出无国界记者的灵感系源自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即所有人均拥有“言论和表达自由的权利”。[8]
罗勃·梅纳是无国界记者的首任秘书长。于2008年,让-弗朗索瓦·茱莉亚接任秘书长一职。[9]克里斯托夫·德卢瓦尔于2012年7月接任秘书长一职。[10]
无国界记者的主要行动手段是通过信件、请愿和新闻稿,呼吁各国政府关注新闻自由。透过遍布全球的150名通讯员,无国界记者能够收集相关信息,并对违反新闻自由的区域进行调查。如有必要,无国界记者会要求通讯员评估一个特定国家工作条件。无国界记者亦会每年发布一些出版物,如新闻自由指数。[6][11]
为对抗假新闻,无国界记者于2018年4月发起“新闻信任计画”(Journalism Trust Initiative; JTI),旨在为全球的新闻工作者建立一套信任度及透明度标准。[12]
欧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无国界记者的出版物包括新闻稿、调查报告和定期刊物。这些出版物大多关于个别国家或地区的新闻发展,或关于某个特定的主题。[13]在每年的十二月,无国界记者都会公布一份关于资讯自由和记者安全的年度概览。[14]无国界记者的网站有六种语言版本(法语、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波斯语),网站内有年度概览的存档。[4]
无国界记者的新闻自由指数是本组织根据各国新闻自由的情况,每年整合出版的国家新闻自由排名。而小型国家如安道尔和梵蒂冈则不会被列入排名中。[16]
此排名是根据一份问卷调查而得。问卷的调查对象来自世界各地,其中包括百多位无国界记者及其伙伴组织的成员,以及相关的专家,例如研究员、法学家和人权活动家。[17]
问卷的问题主要针对记者和媒体被直接打击的情况,次要针对出版自由在该国所面对的压力。无国界记者指出,新闻自由指数仅限于新闻自由,因此不会衡量新闻工作的质量。此排名还会针对非政府组织向记者施加的压力,例如西班牙的巴斯克军事组织埃塔对当地记者施压。[18]
从2001年开始,无国界记者每年都会出版一份名为“新闻自由掠夺者”(Predators of Press Freedom)的列表。该列表列出该年严重违反新闻自由的人士。[19][20]
于2013年5月,无国界记者发表的“新闻自由掠夺者”列表中包含了39人和组织,其中包括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俄罗斯总统普京、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以色列国防军、穆斯林兄弟会等。[21]
多年来,无国界记者已出版了好几本《记者和部落客手册》,以向记者和部落客提供援助,并提高公众意识。以下为无国界记者曾出版的《记者和部落客手册》:[22]
于2006年,无国界记者发布了一份名为“互联网公敌”(Enemies of the Internet)的名单。[27]该名单上的国家“不但审查网上新闻和信息,还系统性地镇压互联网系统。”[28]于2007年,无国界记者发布了另一份名为“受监视国家”(Countries Under Surveillance)的名单。“受监视国家”上的国家虽然非“互联网公敌”,但其部份行为违反了新闻自由的原则,故需受监视。[29]
2012年,为了配合世界反对网络审查日,无国界记者更新了其“互联网公敌”和“受监视国家”名单[30],巴林和白俄罗斯被从“受监视国家”加入“互联网公敌”[31]。该列表最后更新于2014年[32][33],此次更新除网络审查外还更关注于网络监视,国家数量增加至19个,其中美国和英国均被加入“互联网公敌”[34]。
互联网公敌:[33]
已除名互联网公敌:
|
受监视国家:[30]
已除名受监视国家:
|
无国界记者的一些专案计画被指带有不透明的政治关联运作,因此有人质疑该组织的中立性及政治目的[35]。
2002年,法国《世界外交论衡月刊》刊登一篇名为“政变无国界”的报道,无国界记者两名驻委内瑞拉成员都支持2002年委内瑞拉政变,反对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又称2002年1月无国界记者发布声明稿要求查韦斯“不要再对媒体作恶毒攻击”,却只字不提委内瑞拉右翼媒体针对查韦斯的歪曲报道,亦对委内瑞拉右翼媒体参与2002年委内瑞拉政变视若无睹[36]。
2005年,加拿大驻古巴记者让-盖·阿拉德(Jean-Guy Allard)撰写《梅纳德档案》(El expediente Robert Menard)一书指控,无国界记者接受美国中央情报局与自由古巴中心资助,所以经常高调针对古巴。美国独立记者黛安娜·巴拉赫娜(Diana Barahona)、宾州爱丁博罗大学(Edinboro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教授Luciana Bohne等同情古巴者也指控,无国界记者收受中情局资助。无国界记者发出新闻稿,承认自2002年起接受自由古巴中心资助每年6.4万欧元、自2005年起接受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资助每年3.5万欧元,宣称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拨款仅用于协助非洲记者,又指两者资助总额只占无国界记者预算2.5%。一些无国界记者成员、尤其是德国及西班牙分部成员认为,无国界记者不应再接受上列资助;梅纳尔却认为,如果无国界记者放弃上列资助,等于间接承认“那些出于反美的”指控[36]。
2008年4月,时任法国社会党参议员让-吕克·梅朗雄指控,无国界记者收受美国右翼资金,虽然宣称捍卫世界各地记者权益,实际上只特别“关心”美国讨厌的国家,不关心欧美国家的新闻自由;在美国本土,无国界记者唯一声援的美国记者是因披露中央情报局情报员姓名、拒绝透露消息来源而入狱的《纽约时报》记者朱迪思·米勒。《费加罗报》记者艾瑞克·泽穆尔在电视节目上指控,无国界记者“受雇于中情局”。梅纳尔驳斥梅朗雄的指控,批评梅朗雄是“典型法国麻烦小政客”、“特别喜欢专制政权”,又称泽穆尔只是重复一些在网路上传来传去、并无实质证据的指控。梅纳尔坚称,无国界记者也有批评美国支持的威权盟邦沙乌地阿拉伯,并非只针对美国不喜欢的国家[36]。
印度学者艾伦·希拉瓦斯特瓦(Arun Shivrastva)等合著之《NGO与颜色革命》(Helping or Hurting)一书调查,称无国界记者、国际特赦组织等国际组织本质一样[37],以非政府组织外衣为西方利益服务和输出西方意识形态,因为采取双重标准。
2006年,美国独立记者黛安娜·巴拉赫娜(Diana Barahona)于美国左翼双月刊《CounterPunch》刊登一篇调查报导,指涉无国界记者长期接受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与中央情报局的资金,无国界记者的人权报告必须经过美国政府的指引和审核[38]。然而,2005年《卫报》指出,所有相关指控的新闻报导,皆只有引用此名记者写的文章为证,事实与否令人质疑。[39][40]
2020年11月18日,针对中华民国国家传播通讯委员会(NCC)委员会议决议拒绝中天新闻台换照,《自由时报电子报》记者彭琬馨报导,无国界记者声明,NCC的决议影响中天电视相关员工,令人遗憾,但不侵害新闻自由,“新闻自由并不是指毫无管制;需要相关管制及民主的控制,才能有效发挥其效用,而不是被滥用”[41]。其后,《联合报》记者李光仪根据无国界记者台湾分会官网原公开之理事会名单显示,除了海外民运人士吾尔开希外,理事会成员多为中华民国政府所辖媒体机构中央通讯社、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或亲绿媒体如《自由时报》的媒体人(彭琬馨为候补理事),指责无国界记者不中立;无国界记者称,该名单的所有人士皆不涉及无国界记者东亚办事处之运作。[42];11月19日,无国界记者组织台湾分会官网撤下组织架构页面,放上东亚办事处执行长艾玮昂之声明。[43]。CTWANT引述艾玮昂表示,先前无国界记者台湾分会的声明尚未获得总部认可,台湾分会无权对外发表声明,东亚只有艾玮昂有权对外发表声明[44]。中天电视声明稿驳斥无国界记者说法时称,无国界记者的说法有不实之处,广播频谱并非有限资源,电视广播服务应由市场机制调节[45]。
2022年4月29日,中华民国外交部宣布,捐赠50万美元给无国界记者在乌克兰利沃夫设立“媒体自由中心”(Press Freedom Centre)[46]。5月18日,艾玮昂接受中央社专访时表示,台湾新闻自由毋庸置疑,政府公权力无法直接影响媒体工作、控制报导,但仍有利益冲突、假新闻、娱乐感官化等问题;同日,无国界记者秘书长德洛瓦(Christophe Deloire)接受中央社专访时说,有些台湾媒体由“中国资金”掌控,对编辑工作带来很大影响,采取措施避免业主过度干涉是合理的,“民主国家应设立机制确保编辑独立,我们在欧洲也如此要求”[47]。
自1992年以来,无国界记者组织一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洲委员会具有谘询地位[48]。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本要与无国界记者合办“网路自由日”,但最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紧急撤回合作关系;理由是“无国界记者在教科文组织没有得到通知的情形下,散布了有关教科文组织一些成员国的资料;而教科文组织也不会认可这行为”,以及“放置教科文组织标识的方式意指本组织支持其所提供资讯”。而无国界记者在一份新闻稿中回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撤回了对此次活动的支持,因为非政府组织发布的网路敌人名单中的一些国家已直接施加压力以实现这一目标。”[49]
2012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举行了第189届会议,据报告说明:“委内瑞拉在秘鲁的附议下要求将记者无国界组织从被接纳为享有协作地位的组织的名单中去掉,理由是该非政府组织的工作方法与教科文组织在新闻领域的价值观不一致。委员会赞成这一要求,因此记者无国界组织将继续与教科文组织保持享有咨询地位的正式伙伴关系。”[50][51][52][53]。同年3月13日,无国界记者组织否认有报导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该会议中因无国界记者组织“缺乏道德”而将之“排除在外”,该组织批评一些媒体尤其是在拉丁美洲的媒体散发了这种虚假报导,且没有尝试过进行任何事实核实[5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