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解离 (心理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解离(英语:Dissociation)是指在记忆、自我意识或认知的功能上的崩解。起因通常是极大的压力或创伤。包括相当广泛的经验,从与周围环境的轻微情感分离,到与身体和情感体验的更严重分离不等。所有解离现象的主要特征都涉及“与现实的脱离”,而非精神病(psychosis)中“对现实的错误认知”。[1][2][3][4]
![]() | 此条目可参照外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19年2月2日) |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此类现象可通过多种诊断工具被归类为一组独立的障碍,亦可作为其他障碍的症状表现。其成因被认为与神经生物学机制、创伤经历、焦虑及精神活性药物有关。研究进一步指出,解离现象与个体的可暗示性(suggestibility)及催眠(hypnosis)存在关联。[5][6]
Remove ads
解离症的症状
病因
初步研究表明,诱发解离的事件(如氯胺酮等药物或癫痫发作)会在人体后内侧皮质(小鼠的压后皮质)的第五层神经元中产生缓慢节律性活动(1–3 Hz)。这些慢波振荡阻断了其他脑区与后内侧皮质的互动,可能是解离体验的神经机制基础。[7]
解离被描述为童年创伤(包括身体、心理和性虐待)受害者常见的症状群之一,研究证实解离与创伤史存在相关性。[8]且对“自述创伤史”表现出高特异性与低敏感性:即解离在经历过创伤的人中更为常见,但许多人经历过创伤却未出现解离症状。[9]若成年人的解离症状结合童年虐待史或与人际暴力相关的创伤后压力症(PTSD),可能导致养育行为异常(例如让幼儿接触暴力媒体),进而加剧家庭暴力与创伤的恶性循环。[10]
创伤性解离的具体表现包括:人格解体(对自我感到疏离)、情感麻木、脱离现实。理论认为解离在严重创伤中可能作为短期心理防御机制,但长期而言会导致心理功能与适应能力下降。[11]
创伤受害者常伴随解离出现的其他症状(称“虐待后遗症”)包括:焦虑、PTSD、低自尊、躯体化症状、抑郁、慢性疼痛、人际功能障碍、物质滥用、自残、自杀意念或行为。这些症状可能使患者误将“症状本身”视为问题根源。[12]
临床研究显示,童年虐待(尤其是幼年开始的长期虐待)与高解离症状相关,包括对虐待记忆的遗忘。此外,童年受虐女性的解离程度显著高于受虐男性。非临床样本中,成年女性的解离水平与15岁前遭受“年长者性虐待”的经历相关,解离也与童年身体/性虐待史存在统计关联。且性虐待严重程度越高,解离症状越明显。[13]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