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薛莹(3世纪—282年),字道言,沛郡竹邑(今安徽省宿州市北)人,薛综次子,三国时期孙吴后期重要官员,吴亡后仕晋。薛莹也是一位词赋家和史学家,曾与韦昭等人合著《吴书》五十五卷,另著有《东汉记》一百卷,今存辑本。
薛珝为吴国著名学者薛综之子,被任命为秘府中书郎。[1]孙亮即位后,任韦昭为太史令,负责编撰《吴书》,薛莹与周昭、梁广、华核四人受命辅助。[2]孙休即位后,薛综与虞汜、贺邵、王蕃被任命为散骑中常侍,加附马都尉,负责规谏皇帝过失,当时的舆论称赞他们公正清廉。[3]几年后,薛综因病辞去官职。[4]
元兴元年(264年,魏咸熙元年)七月,孙皓即位,任命薛莹为左执法,后又升为选曹尚书。[5]建衡元年(269年,晋泰始五年),孙皓立孙瑾为太子,又任命中书令贺邵兼任太子太傅,薛莹兼任太子少傅。[6]建衡三年(271年,晋泰始七年),因何定提议开凿圣谿来沟通江、淮,孙皓命薛莹带领一万人去完成,但最后因为道路中多盘石难以施功,无功而返。[7]此后,薛莹被任命为武昌左部督,外出统兵。
凤凰二年(273年,晋泰始九年)七月,薛莹与夏口督鲁淑率军攻晋,鲁淑围弋阳(今河南省潢川县),薛莹攻新息(今河南省息县),气势浩大,对晋号称有十万大军,结果都被晋将王浑击败。[8]后孙皓又追究圣谿开凿失败的责任,将薛莹下狱,当时大司农楼玄也因事下狱,大司马陆抗听说后,特意上疏请求宽恕二人,后二人被流放广州。[9]
同年,《吴书》编辑工作的负责人侍中、左国史韦昭被孙皓处死,东观令、右国史华核救韦昭不成,便上疏请求召还薛莹,已完成,得到孙皓的同意,薛莹因此又回朝担任左国史一职,主持《吴书》的编撰工作。[10]不久后,又因维护被诬陷的选曹尚书缪祎被再次流放广州。[11]但还未到达广州,便又被召回朝中,再次授予左国史的职务。[12]薛莹曾多次上疏请求革除严苛的刑罚,减轻百姓的徭役,有时建议会被孙皓所采纳。后又升为光禄勋。[13]
天纪四年(280年,晋泰始六年),吴国灭亡的态势已定,薛莹和中书令胡冲建议孙皓分别遣送使节向王濬、司马伷、王浑请降,试图分化晋军,未能奏效,降书即出自薛莹之手。[14][15]
后薛莹随孙皓降晋,到达洛阳后受到晋武帝的召见,被任命为散骑常侍。[16]晋武帝曾问他孙皓灭亡的原因,薛莹将其归纳为“昵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保,危亡之衅,实由于此”。[17]太康三年(282年),薛莹逝世。[1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