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愛爾蘭剧作家(1856-1950)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萧伯纳[注1](英语: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全名直译乔治·伯纳·萧,英国/爱尔兰剧作家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联合创始人。早年靠写作音乐和文学评论谋生,后来因为写作戏剧而出名。萧伯纳一生写过超过60部戏剧,擅长以黑色幽默的形式来揭露社会问题。1926年因为“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192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Alan Lerner曾改编其喜剧作品《卖花女》(Pygmalion)成音乐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该音乐剧又改编为好莱坞同名卖座电影而家喻户晓。
萧伯纳在爱尔兰的都柏林出生。父亲是法院小官吏,后经商破产,酗酒成癖,母亲带他离家出走到伦敦教授音乐。受到母亲的熏陶,萧伯纳从小就爱好音乐和绘画。中学毕业后,15岁便当了抄写员,后又任会计,并在报章写剧评和乐评、从事新闻工作。刻苦自学期间,他会浏览伦敦美术馆及国家画廊,又去大英博物馆图书室读书,在那儿读到马克思的《资本论》。1884年他加入费边社,为该社编小册子及演说,以社会改革为己任。1931年访问苏联,1933年访问中国。
萧伯纳的文学始于小说创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戏剧,他一共创作了52部剧本。
萧伯纳出身贫寒,家境破落,既没有赞助人,也没有人指点迷津。但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半个世纪中文学和社会思想方面的世界名人。既有伏尔泰的文笔与影响,也有卢梭的思想与道德观念。
但是晚年的萧伯纳变成了幻灭的社会主义者,推崇苏联的共产主义,甚至赞成政府的各种暴力行为,与他一生的思想截然相反。1928年,英国费边社代表人物之一、剧作家萧伯纳曾经写道:“我已经清楚地阐明:没有收入的平均就没有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贫穷是被禁止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会被强制地喂饱、穿暖、居住、接受教育、安排工作。如果发现你的操行和勤奋够不上这样的待遇,你可能会被温柔地杀死。”[参2]
萧伯纳曾在1933年到中国访问,在2月11日乘不列颠皇后号抵达第一站香港,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游览了太平山文武庙和铜锣湾天后庙。十三日到香港大学演讲,十四日参加了何启东爵士的宴会,十五日离港前往上海。在中国曾会见鲁迅、蔡元培、梅兰芳、宋庆龄等人。[参3]
他也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位先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再访问香港的英国/爱尔兰剧作家。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