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蒋王论战,也被称为王蒋论战、王蒋大论战,是于1981年时,蒋硕杰与王作荣透过报纸投书与社论展开的一场辩论,这场辩论影响了台湾日后的经济走向,是台湾战后经济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次论争。
当时的人形容这是一场“李斯特(政府干预)大战史密斯(自由市场)”的辩论,或是“学院派与社论派之争”[1]。这是台湾的经济学家公开讨论政府经济政策的开始,也是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思潮进入台湾的开端。
当时国际发生第二次石油危机,台湾因为主要能源皆仰赖进口而受到严重冲击,国内物价快速上升,经济增长衰退。
蒋经国政府希望采取凯恩斯主义,压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出口,以提高经济成长率来渡过危机。此派以王作荣为代表,希望先全力追求经济成长,摆脱衰退,再回头来改善社会贫富不均的状况。但蒋硕杰认为这个作法会造成社会不公、资本家得利、贫富差距扩大,因而主张控制货币,以稳定经济和社会为主要诉求。
1981年3月5日至6日,蒋硕杰在《中央日报》发表〈稳定中求成长的经济政策〉一文,主张控制货币供给增加率和维持利率自由化以稳定物价。他批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作法,引起时任《中国时报》总主笔的王作荣在社论上展开反击。
王作荣主张,物价上升是由于供给面带动的物价上升,而台湾民间尚有许多资金,应该采用低利率政策并且增加货币供给,以增加需求面,带动经济成长。
1981年6月20日,蒋硕杰先生于《中国时报》发表〈货币理论与金融政策〉,反驳王作荣。在此之后,台湾的经济学者纷纷发表意见,形成一场大论争。
1982年7月18日至20日,蒋硕杰在《中央日报》发表〈纾解工商业困境及恢复景气途径之商榷〉,强烈批评银行业者透过“五鬼搬运法”[2][3]及“金蝉脱瞉法”[4],假借投资之名,将资金融通给工商业者。当资本家无法还款时造成银行呆帐,再透过政府向全民征税来补贴。如此一来,将造成贫富差距扩大。这篇文章引起台湾资本家及银行业者强烈的不满与反弹。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