蒽环类药物(英语:Anthracyclines)或蒽环类抗生素(英语:Anthracycline antibiotics)是一类来源于波赛链霉菌青灰变种(Streptomyces peucetius var. caesius)的化疗药物。[1] 它们能够治疗的癌症种类比任何其他类型的化疗药物都要多,并且使用它们的化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癌疗法之一;[2][3][4] 可用于治疗的癌症包括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和肺癌等。
这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是心脏毒性,这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使用。其他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呕吐、脱发等。
第一个被发现的蒽环类抗生素是柔红霉素,由放线菌门的波赛链霉菌(Streptomyces peucetius)自然产生。不久之后科学家研制出了阿霉素,随后又有很多衍生物被合成出来(尽管只有很小一部分在临床上被投入使用)。[2]
例子
常用的蒽环类药物包括:
作用机理
蒽环类药物主要有三种作用机理:
- 通过嵌入DNA双链的碱基之间,形成稳定复合物,抑制DNA复制与RNA合成,从而阻碍快速生长的癌细胞的分裂。[5]
蒽环类药物与碱基间的反应[6] - 抑制拓扑异构酶II,影响DNA超螺旋转化成为松弛状态,从而阻碍DNA复制与转录。有研究显示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除蒽环类药物还包括依托泊苷等)能够阻止拓扑异构酶II的翻转,而这点对于它从它的核酸底物上脱离是必需的。这就意味着,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使拓扑异构酶II的复合物在DNA链断裂之后才能更稳定,导致后者催化了DNA的破坏;同时,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还能阻碍连接酶对DNA的修复。[7][8]
蒽环类药物 与TopIIα的键结情形[9] - 螯合铁离子之后促进破坏DNA和细胞膜的自由基的生成。[5]
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以其严重的心脏毒性而著称。这种心脏毒性可能由许多因素引起,包括对心肌细胞肌质网上兰尼碱受体的影响、心脏中自由基的产生及药物代谢产物的蓄积。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6/Anthracycline_toxicity.svg/640px-Anthracycline_toxicity.svg.png)
它们的心脏毒性通常表现为心电图变化(尤其是QRS复合波的频率变化)和心律不齐;心肌病及其引发的心力衰竭(有时数年后才表现出来)也时有发生。毒性主要与患者终生累积剂量有关。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会根据药物种类及患者情况计算所适用的终生剂量,当剂量达到上限的时候,一般来说会停止继续使用蒽环类药物(或者重新估算上限)。[10]
有研究显示蒽环类药物引起心力衰竭的几率不仅与剂量有关,还随着接受治疗之后的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由2年之后的2%到15年之后的5%。[11]
除了保持在累积剂量上限以下之外,肿瘤科医生还会使用许多其他方法降低心脏毒性。一般来说,在化疗结束的3、6、9个月之后医生会建议检查一次心脏。此外,保护心脏的措施还包括了使用右雷佐生辅助化疗,使用脂质体药物,和改用持续静脉滴注:[10]
抗药性
此类药物抗药性有以下[9]:
- 活化P-gp和MDR转运酶将药物排出细胞外
- 改变癌细胞对于触发细胞凋亡的反应
- 改变TopIIα的基因表现程度和活性
- 生化防御anthracycline诱导氧化压力
- 将药物转运到细胞外
- 可以服用Epigallocatechin 3-gallate(EGCG,在绿茶中找到)来抑制细胞将Doxorubicin排出细胞外
另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