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分治(英语:Partition of India印地语भारत का विभाजनBhārat kā Vibhājanहिंदुस्तान का बटवाराHindustān kā Batwārā印度斯坦语ہندوستان کی تقسیم‬,Hindustān ki Taqseem乌尔都语تقسيم ہند‬,Taqseem-e-Hind‎‎ )是指于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事件,由于人数较多的印度教徒和人数较少的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宗教对立日益激化,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解体,诞生印度联邦巴基斯坦自治领(包括今日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大部分地区)的两个新国家。分治后又有印巴统一的思潮和尝试。

Quick Facts 印巴分治, 位置 ...
印巴分治
Thumb
印巴分治形势图,黄色块表示印度,绿色块表示巴基斯坦,深黄色和深绿色块表示被分割的旁遮普邦孟加拉管辖区,灰色块表示截至两国独立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地区,黄色箭头代表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的流动,绿色箭头代表穆斯林的流动
位置英属印度印度巴基斯坦
日期1947年8月14日和15日
死亡约200万以上
Close
Quick Facts 荷属印度, 丹属印度 ...
殖民时期的印度
Thumb
荷属印度1605–1825
丹属印度1620–1869
法属印度1668–1954

葡属印度
(1505–1961)
印度之屋英语Casa da Índia1434–1833
葡萄牙东印度公司1628–1633

英属印度
(1612–1947)
英国东印度公司1612–1757
东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1757–1858
英属印度1858–1947
英属缅甸1824–1948
土邦1721–1949
印巴分治
1947

Close

协议还包括了印度政府部门的资产、包括印度公务员、印度陆军、皇家印度海军、印度铁路和中央财政,以及其他行政服务。印巴分治使得印度巴基斯坦获得了独立,然而两国的对立直至今日都在继续[1]。因两国战争而流离失所者达1,250万,伤亡估计达数10万到100万不等(大多数人估计于1947年间越过印巴边境的人数约有1,000万到1,200万不等)。各土邦可自行决定是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选择独立[2]。分治条款未涉及孟加拉国的独立问题,也没有谈及不属英属印度管理下的锡兰和后来和英属印度分开的缅甸分治问题。缅甸于1948年1月4日独立,锡兰于1948年2月4日独立;孟加拉国随1971年的孟加拉国独立战争之后自巴基斯坦独立。尼泊尔不丹曾为英国的保护国,但一直不属于英属印度,不受分治相关条约影响。由于当时分治条款只涉及现代的印度巴基斯坦二国的划分问题,汉语常称之为“印巴分治”。

背景

Thumb
真纳(左)和甘地(右)

宗教因素

于1906年,全印穆斯林联盟(AIML)已在达卡成立。穆斯林怀疑印度国大党的大多数成员为印度教徒。穆斯林抱怨在国大党中穆斯林成员没有与印度教成员相同的权利。因此在各个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方案。阿拉马·伊克巴勒在1930年穆斯林联盟就职演说中提出,在印度教为主的印度次大陆中,有必要成立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

“两国论”

Thumb
英属印度中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分布(粉色是印度教,绿色是伊斯兰教,黄色是佛教),时间约为1909年

英国虽然在二战中取得胜利,然而其国力在战争中严重受损,失去了其强国的地位。加之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英国最大的殖民地英属印度的解体已经不可避免。然而,在当时的印度,多数派印度教徒少数派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对立日益激化,特别是以穆罕默德·阿里·真纳为领导者的全印穆斯林联盟在1940年的拉合尔决议上鼓吹“二民族论[3],强烈主张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分离。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真纳是以独立作为要挟,换取西部穆斯林较多的省份获得更多的自治权[4]圣雄甘地强烈反对这些分离思想,提倡实现统一印度印度国民大会党也出于政教分离世俗主义的立场而对因宗教的分离表示谨慎,印度共产党和印度民族主义者虽然也有各自的反应,但都未能阻止分裂的大势。

Thumb
蒙巴顿总督(左)和甘地(中)

分割的确定

英国在当时规划了由印度教徒较多的地区的印度斯坦、伊斯兰教徒较多的地区的巴基斯坦、同时保留各土邦,由这三者组建独立的“印度联邦”的独立方案,但未能获得共识。因此,末代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放弃了将印度统一的计划。1947年6月4日,蒙巴顿声明将在这一年的8月15日通过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方式来实现印度的独立(也包括印度高等文官印度军队印度铁路的分割)。另外,独立后的政治框架暂时按照英国制定的1935年印度统治法实施。7月18日实施的1947年印度独立法规定,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新国家,两国在各自的宪法印度宪法巴基斯坦宪法)实施之前是英联邦自治领(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地位相同,在国际法上是独立国家)。

雷德克里夫线

蒙巴顿宣称将实施分治到实际分治只有两个月多的时间。而伊斯兰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分别在英属印度东西两地也是严重的问题。因此,西部的旁遮普地区和东部的孟加拉地区被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分割。旁遮普地区被分为旁遮普省旁遮普邦(之后又分为哈里亚纳邦喜马偕尔邦昌迪加尔),孟加拉地区则被分为东巴基斯坦西孟加拉邦。而划分界线的工作是由之前和印度毫无关系[3]英国边界委员会主席西里尔·雷德克里夫担任的,因此这条分割线(分离独立后即是两国的国境)被称为雷德克里夫线。这条分割线直到独立当天才公布。孟加拉地区的划分接近1905年的孟加拉分割令,旁遮普地区由于过去并未进行过分割,发生了大规模的混乱。

载满难民的列车

混乱及冲突

在这两个地区,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区的伊斯兰教徒逃往伊斯兰教徒地区,而伊斯兰教地区的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则逃往印度教徒地区。这番迁移中不少都是强制迁移,使进行迁移的人们成为难民。短时间内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引发了大混乱,特别是在旁遮普地区,两教徒之间发生了难以计数的冲突和暴动屠杀以及报复。据理查德·西蒙兹的研究,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也有至少50万人在冲突中丧生,一千二百万人无家可归[5]。在这时两者之间产生的不信任和憎恶对之后的印巴关系都产生了影响。在加尔各答,由于甘地的努力,屠杀逐渐得到控制。

结果

巴基斯坦在8月14日宣布独立,印度则在8月15日宣布独立。真纳成为巴基斯坦总督(英语:Governor-General of Pakistan),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则成为新生独立印度的总理。然而,实现独立的过程,以及独立后两国的历史都并不平坦。许多宗教移民在来到印度或巴基斯坦之后都面临融入当地社会的困难。不同宗教教徒之间的冲突和种族清洗仍有发生[6]

Thumb
独立当天的德里红堡

大都市贫民窟

对保守派英国人来说,印巴分治印证了之前印度总督寇松侯爵的发言,大英帝国不再是世界强国。而逃往印度的印度教徒及锡克教徒难民,以及逃往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教徒难民大多集中在德里孟买加尔各答卡拉奇拉合尔达卡等两国的大都市。在这些大都市因此产生了巨大的贫民窟,两国产生了巨大的都市贫困阶级,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暗杀甘地

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互不信任,可说是对提倡两者之间融合的甘地的一个反弹。民族义勇团等印度民族主义者认为甘地对伊斯兰教徒和巴基斯坦太过让步。终于在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狂热的印度民族主义者南度蓝姆·高德西德里暗杀,提倡非暴力的甘地自己却在暴力中牺牲。

印巴之间的难民

印巴战争

许多土邦在当时印度副总理萨达尔·瓦拉巴伊·帕特尔的巧妙交涉下决定归属印度,然而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却引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两国在之后亦爆发过多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的领土被分为东西两部份,国家状况并不安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孟加拉独立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1974年,印度进行了核试验。巴基斯坦也与其对抗在1998年进行了核试验。两国的对立不仅是南亚地区,也是世界性国际政治的不稳定因素。时至今日,两国经常在印巴边境爆发武装冲突。

也有观点认为,印度是世俗主义国家,相反巴基斯坦规定伊斯兰教国教,两国的国家理念在根本上完全不同是对立的起因[7]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