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蒋光
蒋光鼐 | |
---|---|
![]()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88年12月17日![]() |
逝世 | 1967年6月8日![]() | (78岁)
国籍 | ![]() ![]() ![]() ![]() ![]() |
政党 | ![]() 生产人民党(1933年-1934年)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年-1967年) |
职业 | 政治人物、军人 |
获奖 | 青天白日勋章(1932年授予) |
学历
| |
经历
|
生平
蒋光鼐出身于粤军第一师。1926年粤军第一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为军长,陈铭枢为当中第十师的师长,蒋光鼐则担任副师长。
北伐中第四军屡有战果,扩编为第十一军。后陈铭枢离开,第十一军交由张发奎指挥。中共在南昌发动兵变,蒋光鼐、蔡廷锴为了回广东也参与其中,但在中共军队南下时,蒋光鼐、蔡廷锴率军离开转投陈铭枢。第十一军改投向蒋介石阵营,参与中原大战,击败冯玉祥及阎锡山后扩编为十九路军,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之后十九路军亦参加了第三次围剿红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十九路军调防上海,同时蒋介石受压下野,南京政府由广东派系主持,陈铭枢任京沪戍卫司令。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派陆战队登陆上海。十九路军奋起迎战抵抗,因而成为声名大噪的抗日军队。 任总指挥的蒋光鼐也获颁青天白日勋章。后来日本多番增援;蒋介石复出后,国军亦派出中央军共同作战,最后事件以外交谈判解决,第十九路军从上海撤下,并被调到福建剿共,蒋光鼐同时兼任福建省主席。过程中,主和派蔡廷锴等将领在前线与中共展开和谈,并取得停火。
1933年11月20日,闽变正式爆发,在福州的“第三党”举行“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决议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更改国旗为上红下蓝,中嵌黄色五角星,同时废止国民党。并推李济深、陈铭枢、陈友仁、蒋光鼐、蔡廷锴、黄琪翔等为政府委员。之后即与江西中共中央苏区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签署协定,停止军事对抗和开始经济合作。22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布成立,以李济深为政府主席,陈友仁为外交部长,改年号为“中华共和国”元年。
之后,蒋介石调八个师的陆军入闽,并以空军、海军配合攻击。十九路军迅速溃散。蒋光鼐连同蔡廷锴、陈铭枢、李济深等人则逃至香港。十九路军的番号取消,部队亦被分散收编。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从香港返回中国大陆,任国民党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1946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支持中国共产党。1949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协委员,后又历任中国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务。
1966年,蒋光鼐被确诊为癌症,从上海请来专家会诊并动了手术。“文化大革命”发动后,居住于北京的蒋光鼐连同多位党外民主人士被红卫兵点名遭到整肃。期间,虽周恩来力保,仍遭抄家,自我认罪等迫害。
1967年癌症复发,6月8日逝于北京。
评价
- 周恩来曾致函给蒋光鼐,尊敬地称道:“先生以抗日前导而为华南和平民主之支柱,力挽狂澜,举国瞩望。”
- 1988年12月17日,在纪念蒋光鼐诞辰100周年的大会上,中共中央对蒋光鼐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蒋光鼐先生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一位卓越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亲密朋友,他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他的爱国精神和历史功绩,坚定不移的政治节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
家庭
- 祖父: 蒋理祥(1823-1872)
- 父亲: 蒋子敏(1855-1903)
- 夫人: 谭妙南(1888-1927)
- 子女: 儿子 蒋庆瀛
- 女儿 蒋定闽
- 夫人: 刘暮雨(1901-1940)
- 养女:蒋定苏
- 夫人: 黄晚霞 (1911—1980)[m.1931-1967]
- 子女: 五女四子
- 女儿:蒋定日
- 儿子:蒋建国
- 蒋之翘
- 蒋庆渝
- 女儿:蒋定蜀
- 蒋定粤
- 儿子:蒋庆宁
- 女儿:蒋定穗
- 蒋定桂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