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猫科猫属的一种哺乳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荒漠猫(学名:Felis bieti)[3]又称漠猫、草猞猁、中国山猫、草猫,为猫科猫属的一种哺乳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康定附近。[2]荒漠猫体形较家猫大。食性以捕食啮齿动物为主,还捕食鸟类和雉鸡。
荒漠猫的体型约是家猫的两倍[4]。冬季体色为浅黄灰色, 夏季为灰褐色或黄褐色;幼体身上和四肢有明显的深色横纹,成体则只有额头、脸颊和腿部具较明显的深色条纹[5]。荒漠猫耳端生有一撮短毛。较粗的尾巴后半段具有较明显的3-6个黑色环纹;全身和脚掌被有厚毛。荒漠猫还具有独特的淡蓝色虹膜。[6]
直到2007年才在四川海拔约3,570米的地区第一次拍摄到野生荒漠猫的照片[8]。
荒漠猫曾被认为广泛存在于中国甘肃、四川、内蒙、青海、宁夏、西藏和新疆等西部地区,新的评估研究则认为分布区域仅限于青藏高原东部, 包括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甘肃西南部以及紧邻青海的西藏东南部的部分地区[6][1]。
根据系统发生学的观点,家猫-非洲野猫支系和荒漠猫-亚洲野猫支系大约在187万年前开始分化,荒漠猫与亚洲野猫大约在127万年前开始分化[7]。
1892年法国动物学家米奈·爱德华(Alphonse Milne-Edwards)根据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两张从中国四川西部收购的毛皮,将其定名为Felis bieti[9]。1917年, 俄国动物学家欧根·毕希纳(Eugen Büchner)将采集自宁夏西北部的标本命名为一个新种“Felis chutuchta”[10],该物种之后被认定为荒漠猫宁夏亚种(Felis bieti chutuchta)[6]。1943年,英国动物学家雷金纳德·英尼斯·波科克将采集于陕西榆林的标本命名为荒漠猫陕西亚种(Felis bieti vellerosa)[6]。但之后的研究认为宁夏亚种应是亚洲野猫,陕西亚种实际上则是家猫,因此荒漠猫是单型种[6]。
2007年的一项遗传学分析研究显示,荒漠猫与斑猫可能不存在生殖隔离,荒漠猫应是斑猫的亚种Felis silvestris bieti[11]。而之后基于气候变化和地理分布的研究又推翻了前述的判断,推测荒漠猫与斑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形态上也有差异,荒漠猫应为独立物种[12][13]。2021年,通过基因组测序等分析手段,认为依据分类学原则荒漠猫还是应归为斑猫亚种,但该研究同时认为荒漠猫与斑猫分支演化已有100万年以上,所有斑猫亚种都应提升为独立种,从而荒漠猫仍然维持种级地位[7]。
荒漠猫的中文俗名来自于对其英文俗名“Chinese desert cat”或“pale desert cat”的翻译。该名字可能是根据荒漠猫毛色推测其生活在荒漠而提出的。而根据荒漠猫实际的生活环境,俗名“中国山猫”(Chinese mountain cat)更为贴切。[6]
荒漠猫种群数量保守估计不超过1万只[1],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1],也列为CITES附录Ⅱ的保护物种,同时也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
对荒漠猫的威胁主要包括施用鼠药造成的二次毒害、毛皮贸易、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以及与当地家猫的遗传杂交[6]。1958-1978年青海、四川和甘肃等地大量使用鼠药控制鼠兔数量,导致以鼠兔为食的食肉动物大量被毒害,虽然已经禁止大范围使用,但仍有一些小规模的灭鼠活动[4][6]。毛皮贸易引发的捕猎活动虽然广泛存在,但幸好荒漠猫毛皮价值不高,可能并不构成主要威胁[15][1]。中国的西部开发等人为因素影响荒漠猫栖息地的丧失、退化或碎片化[6]。
当地家猫与荒漠猫的杂交导致基因渗透,可能影响荒漠猫的遗传多样性和环境适应能力,但还缺乏足够广泛的遗传评估[6]。现有的研究只能指明荒漠猫对西藏一带的家猫有基因渗透,未检测到近代家猫对荒漠猫的渗透[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