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南岸七将军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草屯南岸七将军庙,又称南岸巷七将军庙、水德七将军庙、御史里茄荖妈助圳七将军庙,是位于台湾南投县草屯镇御史里中正路南岸巷、乌溪桥旁的七将军庙,据说是祭拜六位清朝人士与一只犬(另说是七位士兵与一犬)。农历七月,南投农田水利会在此举行圳头祭。
郭百年事件后,道光四年十二月(1825年)闽浙总督赵慎畛,特奏在今日的草屯设立内木栅汛,人员由南北投汛分防,以防汉人越界去埔里私垦。[1]
此庙位在今日的乌溪桥头附近,创建年代未能确定,旧论均以水圳开发观点而定其创置年代。庙也未留存古文物。过去的《社寺台帐》、1959年刘枝万〈台湾省寺庙教堂名称、主神、地址调查表〉,或其后的《南投县志稿‧宗教志》等都未登录此庙,特别是后者已然叙及南投市营盘口七将军庙。[1]
建庙传说是相传台湾清治时期当地有六名工人与一只犬开圳时,因暗圳隧道崩塌被压死。后人为感恩在乌溪引水口立祠祭拜。但年代、河圳地点有不同说法。[1][2][3][4][5]
台湾省文献会主委简荣聪对照《草屯镇志》与该庙立在御史里中正路南岸巷31号斜对面的解说木牌,发现传说与历史有所差异[2]。学者张志相考察庙方与现代文献,也察觉时间与地点皆有误,进一步怀疑此传说真实性[1]。
张志相调查称地点是茄荖妈助圳的〈南岸巷七将军庙史迹〉解说牌与〈七将军庙沿革〉碑记。解说牌写水圳由清末刘铭传下令开凿,但史书未见记录。碑记是写乾隆十八年(1753年),对于圳的名称与开凿年代也错误。茄荖妈助圳在1903年时,由茄荖圳与妈助圳合并才有此称。此两圳依契约文书,分别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前即已开凿。主张发生地点是险圳的《台湾省南投农田水利会会志》〈沿革〉、《台湾省南投农田水利会会志续修初稿》〈水利与人文〉、《草屯镇志》〈水利篇〉,三者时间说法也有差异。水利会志认为是道光年间;后两个文献承继《彰化县志》说法,认定乾隆十六年(1751年)。可是,留存清代契约文书证明险圳开凿于乾隆八年(1743年)。该圳系北投社土目葛买奕托汉人吴连淌 (或作登)所开凿。葛买奕的养子葛第夫,后来引发彰化县内凹庄及柳树湳兵民被凶番焚杀案。[1]
另种建庙论点是与中台湾乌溪流域汛塘的七将军信仰有关,而非开圳。今日四间的七将军庙,在清朝时附近皆设立有营汛。此庙地区在道光年间年至光绪二十年左右存在著内木栅汛。张志相推论该庙若出自于内木栅汛兵所建,香火来源应出自驻守于南投营盘口的南北投汛,最早源头即雾峰柳树湳七将军爷庙。但因年代久远、营汛撤销,导致各地七将军庙的历史失真。[1]
1986年,庙方立有〈南岸巷七将军庙史迹〉解说牌,后已消失,原文曾由林美容、简荣聪采择分别收入《草屯镇乡土社会史资料》一书与〈草屯镇碑碣〉一文中。由洪子能所写的沿革是说建庙当初物质缺乏,简陋从事,年久失修,乏人管理。直到1991年11月24日,主任委员林金亮召集委员十八人于正式成立管理委员会,于1992年9月重建完成。[1]
1992年12月7日举行安座大典,《民众日报》以“御史里茄荖妈助圳七将军庙”称呼。当日立法委员彭百显、王聪松、省议员林宗男皆到场。水利会会长李连镇当场许诺明年扩大茄荖妈助圳祭典。[3]
过去庙地并非庙产,直到2015年兴建中的宝旺莱6号花园酒店,将五十多坪的庙地捐出。其经理庄宗泽自己还多捐近二十坪地,提供庙方作置放神轿等器物的仓库。[5]
1980年代初,林美容在草屯的田野调查时曾纪录该庙,提到庙内土地公放在大位,七将军香位设于土地公之右旁。后来又回复以七将军为主祭神,为管委会成立后再改置的结果。[1]
农历四月廿二为七将军千秋日[2]。
七月廿九举行圳头祭[2],由南投农田水利会在此庙举行祭拜[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