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利特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弗利特街(英语:Fleet Street),是英国伦敦市内一条著名的街道,以邻近弗利特河而得名。弗利特街向西穿越伦敦市的边界后就变成河岸街;往东,通过路德门圆环后变成路德门山。由于地名“弗利特”与普通名词“fleet”(“船队”、“舰队”)同形但原意有别,因此弗利特街亦译舰队街。
一直到1980年代弗利特街都是传统上英国媒体的总部。今日弗利特街依旧是英国媒体的代名词,即使最后一家英国主要媒体路透社的办公室也在2005年搬离弗利特街。
1 sources
得名
弗利特街由跨越弗利特河而得名。弗利特河是泰晤士河的重要支流之一,流经伦敦城的西侧,今天伦敦市中心的中心,从古代到中世纪一直是伦敦最重要的河道之一。但工业革命以后,由于污染,弗利特河被加盖,成为市内暗河,但在市中心各处仍能听到暗河的水流。弗利特河在黑衣修士桥北桥墩下汇入泰晤士河。后来命名为弗利特街的道路原来是从伦敦城的主要城门之一,勒德门,出城门后最直接的过弗利特河的地方,因此从河名得名。
弗利特河的得名,则来自古英语(盎格鲁-萨克逊语)中的flēot,原意为“潮汐河口”。弗利特街之名和作为“舰队”之意的“fleet”为同源的同形异义词,所以弗利特街常译为“舰队街”,但此译法并不准确反映街名的原义。
历史
弗利特街的出版活动大约起始于1500年,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的学徒沃德(Wynkyn de Worde)在靠近鞋巷的地方开设了一间印刷店。大约同时期,理查·平森(Richard Pynson)在圣邓斯坦教堂(St Dunstan's church)旁创立了自己的出版和印刷事业,其后越来越多人跟进,当中大部份都是为司法行业和附近的四所法律学院提供服务。1702年5月,英国第一份日报:每日新闻(Daily Courant)在弗利特街白新旅馆上方的办公室发行。
弗利特街起始于伦敦市,一路通往西敏市。这条街的长度纪录了这个城市在公元14世纪时的扩张。旧时的弗利特街东端是弗利特河,沿著河傍上竖立著伦敦中世纪的古城墙;另一边西端则座落著圣殿闩,标示著城市的边界,圣殿闩在圣殿骑士团的土地和财产被取得后扩张至极限。
弗利特街西端的南面是由一片紧邻的建筑群组成的圣殿区。圣殿区曾经是圣殿骑士团的财产,其核心是圣殿教堂。今日的圣殿区主要为内殿律师学院和中殿律师学院,所以圣殿区遍布著大律师事务所,而四周则更环绕著诸多事务律师事务所。
现况
现在的弗利特街和司法界更为相关,街上以及附近更多的是法院和律师事务所,几乎所有曾经驻在弗利特街或附近的报社都已搬迁至沃平(Wapping)和金丝雀码头。以前的每日电讯报办公室,现在是投资银行高盛的伦敦总部。
文化
“弗利特街”一词也用以指称报业迁出前于此工作的记者,同时也是保罗·卡兰(Paul Callan)和博恩·维内(Brian Vine)等这类拥有嗜酒、学院传统特性的人的代称。流言总是在诸如葡萄酒(El Vino)这类旅店里饮酒午餐时交换。人们对饮酒晚餐也同样熟悉,编辑们总是会在萨伏伊饭店(Savoy Hotel)晚餐,然后在晚上10点回到报社观看报纸第一刷的印制。这些报纸接下来会经由公路送往火车站,以赶上在夜间派送信件至英国偏远角落的快车。
弗利特街内有一个别具意义的神话在成长,主角是记者的内幕报导和虚构的开销帐目。内幕消息长久以来都是大家关心的焦点,但是由于英国严格的诽谤法,这些报导很少会面世。几乎没有小说提及这些夸张的文字是如何撰写出来的,事实上这些“比科幻小说更离奇”的内容是低层编辑在工作台后不屈不饶努力的成果。根据新闻工作者间的传说,弗利特街的核心不是编辑,而是日记作家和八卦专栏作家,这些人的文章通常能够登上头版。已故的黛安娜王妃的事绩就是日记文章转变成新闻,甚至是特色新闻的例子。
关于弗利特街的小说或大众文化:
- A. N. WilsonLondon: A Short History(2004年)
- Fritz Spiegl的Keep Taking the Tabloids. What the Papers Say and How They Say It(1983年)
- Alan Watkins的A Short Walk Down Fleet Street
- 彼得‧汤逊(Pete Townshend)的Street in the City
- 电影《末代浩劫》(2006年)开场的背景是弗利特街:一间咖啡店在主角出门后受到恐怖攻击而爆炸。
- Michael Wall的戏剧Amongst Barbarians(1989年):一对英国白人夫妻为了帮助他们的儿子,接受了小报的钱。
- Howard Brenton和David Hare的戏剧Pravda(1985年):描述一个类似鲁柏·梅铎的角色。
- 电影《地球著火的那天》(1961年):剧中许多即将的发生灾难是以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在弗利特街的办公室中一位职员的观点呈现。
- John Davidson的戏剧Fleet Street Eclogues(1893年)和A Second Series of Fleet Street Eclogues(1896年)
- 史提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和休惠勒(Hugh Wheeler)的音乐剧《理发师陶德》(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弗利特街是故事的发生地点,故事的内容是虚构,尽管可能是以真实事件改编。
记者
弗利特街报纸的内容取决于报社的拥有者、编辑、记者和专栏作家。其中不少报社老板声名狼籍,著名的例子包括Lord Beaverbrook和骗子罗伯特·麦克斯韦,这些人利用旗下的报纸支持自己的政治议题,直到今日仍有部份报社所有人以此将报纸作为政治上的工具。但是一般说来,现在报业的运作方式比较接近商业公司,希望销售报纸能够获得利润,或至少能够让损失在掌控之下。
社论政策
传统的“弗利特街”的媒体都有清晰的政治倾向。例如:卫报的读者会发现它对社会主义的赞同、每日电讯报对保守政策的支持,右倾的报纸包括每日邮报和最近的每日快报,反之独立报则被认为遵守政治正确路线。每日镜报与商业工会在同一阵线,支持工人阶级。泰晤士报近年的立场是中间偏左,一般而言支持新工党,令人惊讶的是金融时报也持相同立场。周日版本的报纸一般遵循其姊妹日报的社论政策。
参考资料
伸延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