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湾淡水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船灣淡水湖map

船湾淡水湖(英语:Plover Cove Reservoir)是全球首个在中兴建的水库[1][2],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区船湾郊野公园内、毗邻赤门,是一个储存饮用水的大型淡水湖,面积约12.15平方公里,为香港面积最大的水塘。当东江水设施有问题需要维修时,有可能暂停供水3至6个月,介时香港的水塘存水量要维持足够供应港人使用6个月,否则将重大影响香港市民的生存和生活。此外,当发生大规模干旱或需要应付夏季的用水高峰期时,船湾淡水湖的储水将会成为重要的水源,供市民所需,现时水塘的水都会免费提供予大埔一带离岛的乡村使用。因此,船湾淡水湖一带不仅含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具重大自然和文化价值,而且船湾淡水湖的水塘存水也是香港市民生存和生活的重要保障。

事实速览 船湾淡水湖, 水库位置 ...
船湾淡水湖
从飞机上俯瞰船湾淡水湖
飞机上俯瞰船湾淡水湖
船湾淡水湖在香港的位置
船湾淡水湖
船湾淡水湖
船湾淡水湖在香港的位置
水库位置 香港新界大埔区船湾郊野公园
大坝位置大尾笃白沙头(主坝)、
白沙头/东头洲(南副坝、溢水坝)、
东头洲/伯公咀(北副坝)
坐标22°27′42.49″N 114°14′28.49″E
总库容2.30亿立方米
开工时间1960年11月
竣工时间1968年
总费用5.5亿港元
关闭
八仙岭俯瞰船湾淡水湖(图中堤坝左方水域)
兴建船湾淡水湖前后的船湾
揭幕纪念碑
副坝(北副坝在右方,南副坝在左方)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船湾淡水湖位于船湾郊野公园范围内,是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范围是内的东北沉积岩园区[3],具重大自然和文化价值,地质景点也受到法例保护。

沿革

构思及前期规划

淡水湖原址是船湾东部,为吐露港北面的海湾。1950年代香港人口急增,用水量大幅增加,但可供兴建大型水塘的山谷所剩无几,然而将海水化淡作为主要水源的技术在当年尚未成熟且成本十分高昂,实有增建大型集水区之必要,当年的“香港水务监督”(相当于现在水务署署长)毛瑾(T.O. Morgan)在工馀时间到船湾游船河,他发现这个呈月牙形的广阔海湾,如果能够在海中修筑堤坝将船湾内的岛屿连接起来,把海水分隔开,然后将堤坝围封范围内的海水抽走,再引入淡水取代原先的海水,便能利用自然形成的海湾建成一个大面积的水塘[4]。为应对香港供水面临短缺的困境,身为香港水务首长的毛瑾很快便尝试实现这个大胆的构思,带同团队在船湾进行实地考察,经评估后当局认为在海中建造淡水湖的构思具有发展潜力且技术上可行,于是展开前期工作,规划输水管道,同时用围网阻止海水鱼继续游入海湾,并捕捉在施工范围内的海水鱼及其他海洋生物,再投放回大海,避免施工范围内的海洋生物因为淡水湖工程而全部死亡[4]。由于船湾淡水湖的最高水位会比原来的海平面高,位于船湾沿岸的六条乡村(小滘、大滘、金竹排、横岭背连横岭头、涌尾及涌背)受到影响,有部分耕地会被淹没,同时为避免农户及村落的污水流入淡水湖[5],为保障水质不受污染,集水区一带不能有人畜聚居[6],因此需要进行迁置工程,近千名村民搬迁到当局在大埔墟陆乡里提供的新式洋楼[1]白沙头洲三门仔村的村民希望维持原有乡村社群,选择在大埔盐田仔三门仔新村重新安居立户[7]

1960年4月20日,原有的大埔船湾以及西贡白沙湾的两个淡水湖计划整合为一[8]。为了推进船湾淡水湖计划,南约理民府分拆为离岛理民府和西贡理民府[9]

兴建及发展

船湾淡水湖于1960年11月动工兴建。首阶段工程耗资4亿港元,集水区面积达1,215公顷,储水量达1.7亿立方米,需要在大尾笃白沙头之间筑起长约2.1公里的主坝,另要在白沙头与东头洲,及东头洲与伯公咀之间修筑各长约200米的副坝[10]。由于筑坝需要大量砂石,因此在新界东开挖三座山丘(石矿场位于今马料水香港中文大学、白石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及旧女婆山石矿场)。为了将淡水湖的存水输送到滤水厂,亦要耗资9600万港元建设输水隧道[11]

1967年香港遭逢有记录以来的严重旱灾,又有香港左派响应中国文化大革命在香港发起六七暴动,当时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操控的中共支持造反派发起斗争,中国政府强烈反对港英政府镇压动乱,双方关系恶化,香港警察和中国边防部队更爆发武装冲突,文化大革命亦造成中国大陆的地方行政混乱,严重影响跨境供水到香港[12],由于本地缺乏降雨,向广东省购买淡水又遭到中方拒绝,东江水供应中断,港府于是逐步加强制水,到7月供水时间缩短至每四天供水四小时,以减慢淡水消耗,斗委组织却把食水当作斗争的武器[13],左派工会会所故意将食水水喉接驳到污水渠蓄意虚耗食水,水务局须要采取行动截断蓄意浪费食水的左派工会水表[14],至8月中下旬因台风“爱莉斯”及“姫蒂”为香港带来丰裕降雨,在连场大雨下,当年持续大半年的旱情结束,有部分原本几近干涸见底的水塘,水位上升至满溢[15],港府宣布在8月23日恢复全日供水[16],广东省政府则要到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才恢复正常供水到香港[17]。船湾淡水湖自1967年5月起陆续有淡水经引水隧道注入,加上降雨,至9月初存水量达到99亿加仑。碍于中国大陆在文革时期的混乱局势,不能过于依赖跨境购买淡水,港府在临时泵房完工后,便抽调淡水湖的存水以维持全日供水,由于船湾淡水湖原来是海床的湖底仍有盐分沉积,需要时间让更多的淡水流入或降雨把盐分稀释,如提早在淡水湖抽水使用,即使与其他来源的淡水混和后才输送,该处的供水仍然会带有咸味[18],时部分市民饮用食水亦有感受到,港府强调含盐量已经下降至安全及不影响健康的水平,发起六七暴动的香港左派则借机批评[19]

船湾淡水湖第一期工程于1968年完工,同年10月5日正式启用,1969年1月20日由港督戴麟趾揭幕[4]。由于文化大革命在中国仍然持续,为防中国当局再次拒绝出售东江水造成香港供水困难,港府决定继续投入巨资加强水务建设,以期提升供水的稳定性,除了根据船湾淡水湖的成功经验在粮船湾推进万宜水库计划[20],也在1970年再耗资1.5亿港元加高船湾淡水湖的水坝,能够在1978年万宜水库落成前率先增加香港水塘的总储水量。1973年船湾淡水湖水坝加高工程竣工,淡水湖的储水量由1.7亿立方米增加至2.3亿立方米。

配合工程进行的基建

建造船湾淡水湖在1960年代的香港属于规模庞大的工程,除了淡水湖本身的项目,也需要新建多项输水、储水及滤水设施配合淡水湖投入应用,而修筑水坝需要大量石材,故当时有多项工程与淡水湖配合动工。

  • 两条输水隧道

为了收集大埔及沙田区内不同溪涧的原水至淡水湖,加上要将输出的原水转运至沙田滤水厂,政府在1967至71年间兴建了两条输水隧道,连接下城门水塘及淡水湖。当中,在1967年完工的第二阶段输水隧道,是香港首个采用新奥工法进行钻爆的隧道工程[21]

淡水湖输出之原水需输送到沙田滤水厂洁净,为有效调节输水量,故此在接近沙田滤水厂的城门峡修建大型集水区,下城门水塘(连输水隧道)于1961年动工,1964年完工。

  • 沙田滤水厂

为了将淡水湖输出之原水,连同供港东江水等水源进行过滤,滤水厂于1960年代建成。过滤后食水会经狮子山隧道输送往九龙、香港岛一带使用,剩馀的会供应予邻近滤水厂的屋苑及用户(仅限显径邨隆亨邨一带)。

为了将由淡水湖输出之食水送往市区,并接通九龙及新界交通,狮子山隧道第一期工程(连底层3条食水喉管)于1961年动工建造,1967年完成。而在第二期工程(北行管道,属万宜水库附属工程)1978年完工后,往九龙食水管增至6条。

为了提供沙石建造淡水湖水坝,并配合中文大学校园建设,崇基山(原崇基学院植林区,今大学本部、新亚及联合书院,以及士林路一带)于1964年起进行明山爆破工程,由工务局代为监理,至1967年完成。此项土地平整工程是香港最大面积之明山爆破工程,直至安达臣道石矿场两个采矿区域于1970年代合并为止。(而第二期爆破工程交由中大监理,于1969年完成,构成现今大学地貌。)

由于崇基山爆破所得的石块不敷应用,政府亦于女婆山开设石矿场,以提供更多碎石与混凝土,用作填筑水坝及兴建周边供水设施。石矿场后来交予瑞安建业营运,于1995年关闭。

藻类控制

因为建造船湾淡水湖时需要将海水抽走,再引入淡水,原有生活在海湾内的咸水鱼会因为无法适应咸淡水的环境转变而灭绝,这会导致淡水藻类大量繁殖,影响水质[22]。故此在1970年代起,港英政府为船湾淡水湖引入淡水鱼,其中最主要的是会进食水草的鳊鱼,可用来控制藻类生长[23]。不过单靠引入鱼类并不能完全解决因水质受污染造成的藻类问题,因为藻类大量繁殖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水质受到有机物污染,即使有鱼类以藻类为食,但如果藻类生长得太多太快,将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鱼类也会缺氧而死[24],所以首要仍是确保水质没有受到污染及避免污水流入。

船湾淡水湖现时有约12个品种共超过20万条淡水鱼生活,包括金山鲫蓝刀土鲮鱼鲤鱼等,其中四分三为鳊鱼[25]。如要在船湾淡水湖钓鱼,需要事先申领水塘钓鱼牌照,并且需要遵守只能带备一枝鱼竿,不能网捕及禁用坠等规则[26]

现况

虽然现时香港政府跟广东省人民政府购买的东江水已超过每日香港所需,但是当东江水设施有问题需要维修时,有可能暂停供水3至6个月,香港的水塘存水量要维持足够供应港人使用6个月,否则将严重影响香港市民的生活。此外,当发生大规模干旱或需要应付夏季的用水高峰期时,船湾淡水湖的储水将会成为重要的水源,供市民所需,现时水塘的水都会免费提供予大埔一带离岛的乡村使用。

为庆祝船湾淡水湖启用40周年,国际水协中国香港地区委员会于2007年选址淡水湖举办世界水监测日活动,于10月14日邀请30多间中学到场测试淡水湖水质样本[27]

建屋议论

2017年7月26日,香港大学科斯产权研究中心发表“增辟新土地的长远机制与策略报告”,建议政府将600公顷土地的船湾淡水湖填平,用作兴建30万个650平方呎住宅单位,以增加房屋供应,另外600公顷可保留作开放空间及人工湖区。报告发表后,惹来极大争议,市民都极为反对。天文台前台长林超英批评方案是“恶梦”及“完全脱离现实”,无视香港对水资源的需要。[28]

此外,翻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船湾淡水湖位于船湾郊野公园范围内,是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范围内的东北沉积岩园区[3],具重大自然和文化价值,地质景点也受到法例保护,不可用来建屋。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远足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